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 要同當前落后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__”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
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后,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并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
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
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后,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為改變落
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2、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公平勞動標準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
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
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采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
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后,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效仿美國新政的做
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后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后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征:政府干預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