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
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于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雇傭關系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意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
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采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于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后,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
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絡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
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后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面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面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于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