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
1、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農民起義不斷,社會矛盾尖銳;
②經濟:農奴制阻礙俄國農業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③軍事: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導火線);
④思想:十二月黨人起義和新的知識分子群體變革思想的推動;
⑤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惟有變革才能自救。
2、代表人物: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
3、《1861年2月19日宣言 / 二一九法令》、《農民改革法令》
4、上層建筑的改革內容:
①政治體制:設立地方自治局;設立城市杜馬和自治局;
②司法制度:A、廢除過去的等級法院。建立統一的各級法院;B、實行公開訴訟程序,由陪審團參加審判;
③軍事改革:A、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B、改革軍事管理系統,15個軍區直接受陸軍部管理;C、更新軍隊設備,設立中等軍事學校。
5、上層建筑改革的影響:①維護了貴族和地主階級的利益; ②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③是俄國由封建君主專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專制轉變的第一步。
6、對下層建筑的改革內容:
①廢除農奴制,農奴從法律上獲得自由;
②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大小由地主確定,并需交納高額贖金;
③建立村社,農民受地方政權控制。
7、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農奴主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
8、改革的兩面性:
作用:①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 ②使地主經濟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演變。
局限性:①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如沙皇專制制度,地主土地占有制,農民地位底下;
②內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腐朽和落后的面貌;
③形成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富有侵略性和擴張性。
高二歷史知識點:明治維新一、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1、背景(內憂外患):
①封建領主經濟瓦解,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②社會矛盾激化(人民貧困,反抗不斷,中下級武士的不滿;
③列強侵略(民族危機)。
2、幕府——德川幕府 / 江戶幕府
3、表現:①森嚴的等級制度(幕藩體制); ②重農抑商的經濟; ③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
4、重要歷史事件:大鹽平八郎起義、黑船事件、“安政大獄”、倒幕運動。
5、佩里叩關(黑船事件):1853年7月,江戶灣的浦賀港(橫須賀市),“薩斯奎漢那”號美國海軍抵達日本。
逼迫日本在神奈川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也稱《神奈川條約》。
6、日本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
7、倒幕運動重要戰役:鳥羽、伏見之戰。
二、明治維新的舉措
目的:①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 ②實現民族振興; ③擺脫外來壓迫; ④發展資本主義。
1、破除舊政治體制(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①破除舊政治體制,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③派出了使節團考察歐美。
2、殖產興業(目的:發展資本主義。):
①方針:創辦官營企業——扶持私人資本主義企業。
②特點:政府扶持和保護大資本家。
③措施:官營企業——軍事工業——模范工廠——勸業政策——廉價轉讓
④作用:為日本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日本掀起了工業革命的熱潮,僅用30年時間,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由農業國變為
工業國。
3、富國強兵:
①扶持軍事工業,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 ②武士道教育:尚武、忠君;
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④建立近代警察制。
影響:富國強兵政策使日本能夠依靠自身的實力,逐漸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的自立自強。但是,隨
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竭力推行軍國主義,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4、文明開化:
①教育:A、改革教育內容(儒學 → 自然科學);B、建立近代化教育體制(小、中、大學)C、原則:“和魂洋才”;
②思想:傳播啟蒙思想(明六社); ③社會生活各方面:歐化運動。
☆5、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①內部條件:(背景)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
②準備過程:倒幕派實力較強,有自己的武裝;得到天皇和西南強藩的支持;
③內容:制定和實施了全方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外部條件:日本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6、明治維新的作用:
①政治:廢藩置縣,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國際地位: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一員;
③經濟: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日本從此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迅速崛起;
④社會面貌:文明開化,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⑤對他國影響:為亞洲鄰國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⑥局限性:A、在經濟、政治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B、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給鄰國及日本帶來了重大災難。
三、迅速崛起的日本
①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君主立憲制:1889年2月通過《大日本帝國憲法》
③踏上軍國主義道路
高二歷史知識點:戊戌變法一、醞釀中的變革
1、背景:
①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②階級基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③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民族危機深化;
④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潮興起。
2、早期維新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維新書刊:《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靠》——康有為 《時務報》、《變法通議》——梁啟超
《國聞報》、《天演論》——嚴復 《中外紀聞》——康梁
4、王韜、鄭觀應的主張:①經濟思想: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②政治:主張君主立憲制; ③教育思想: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5、公車上書——戊戌維新的序幕(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
二、百日維新
1、百日維新的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國悍然出兵強占膠州灣。
2、百日維新開始的標志: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
3、百日維新又稱戊戌維新——中國,明治維新又稱百年維新——日本。
4、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戊戌政變(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
5、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而封建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
②主觀原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群眾,將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④企圖用和平、合法的手段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6、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7、性質:是一場救亡圖存的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8、百日維新的影響:
①政治:是一場救亡圖存的運動,具有愛國性;
②經濟: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思想: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
④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傳播,推動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⑤社會習俗:摒棄陳規舊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領時代新風。
9、針對明治維新和戊戌維新比較兩國變法不同之處?
①社會基礎不同; ②領導力量不同; ③改革的阻力不同; ④改革的內容不同; ⑤改革的國際背景不同。
10、結合所學執事,指出康有為的政治主張與實踐有何差異,簡析出現差異的原因。
差異:主張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實踐允許臣民上書言事。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
11、中心論點:變法最重要的在于變官制。實質內容: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12、系統地將近代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是:嚴復
13、梁啟超認為國家衰落的根源是以皇權為核心的封建官僚制度,其“民權論”的核心是以群術治群。
14、19世紀末,維新思潮得以發展成為一場運動,關鍵是維新派把維新變法與救亡圖存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