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知識
一、積貧積弱的北宋
1、背景:①“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危機;
②土地兼并、苛捐雜稅——階級矛盾尖銳;
③西夏、遼進犯——民族矛盾;
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⑤“慶歷新政”
2、“慶歷新政”的作用:它揭開了北宋革新除弊、變法改革的序幕。
二、王安石變法
目的: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實現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1、富國——作用:
①均輸法——北宋政府的物資需要和供應得到了較好的配合,納稅戶的負擔有所減輕,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比以前增多了。
②市易法——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賈對市場的控制和操縱,也使政府從中增加了財政收入。
③青苗法——使農戶免受高利貸的剝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④募役(免役)法——募役法的推行,使原來輪班充役的農民回鄉務農,擴大了生產。
⑤農田水利法——灌溉了土地,大量的薄地變成了良田。
⑥方田均稅法——規范了田稅,減輕農民負擔。
2、強兵——作用:
①將兵法——(將兵法)改變了更戍法中兵將脫節、戰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②保甲法——使各地壯丁受到了軍事訓練,并和正規軍相參為用,這樣國家養兵費用日漸減少,北宋王朝的財政負擔有所減輕。
③保馬法——(保馬法的推行,)節約了朝廷的大量開支,同時還大大降低了馬匹的死亡率。
④軍器監——軍器的制造逐步改善,(而且數量之多足夠數十年征戰之用)。
☆3、育才:①科舉改革;②改革學校制度 作用:為改革選拔了一批人才。
4、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王安石偏重于謀求開辟財源,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②變法過于激進;
③變法觸犯了豪強地主的利益;
④用人不當,導致新法危害人民。
5、評價王安石變法: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并勢力;
②改革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使財政收入增加,改變積貧的局面;
③使軍隊戰斗力增強,改善了積弱的局面;
局限:題4 變法失敗的原因
6、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各自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商鞅變法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封建生產力、生產關系與奴隸制的矛盾。
王安石變法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國家與部分地主階級的矛盾,主要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問題。
高二歷史知識:歐洲宗教改革
一、“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1、宗教改革的背景:
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
②政治:資產階級、市民反對天主教會的政治腐朽、經濟盤剝;
③思想: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④導火線:羅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券”
⑤根本原因:歐洲天主教會的統治阻礙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2、14-16世紀,歐洲歷史的發展呈現出怎樣的階級特征?此后的歐洲發生了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對外關系方面各有哪些重要表現?結合史實加以說明。
(1)階級特征: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和封建制度的日趨衰敗。
(2)歷史事件:資本主義萌芽在歐洲的產生和發展;新航線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3)重要表現:①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出現;
②思想文化領域:文藝復興運動出現,誕生了資產階級革命;
③社會政治領域:出現了宗教改革,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
④對外關系:新航線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相互隔絕狀態,歐洲人開始走上了早期殖民擴張的道路。
3、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繼文藝復興后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封建的運動。
4、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發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5、宗教改革的意義:
①政治: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經濟:剝奪大量原屬于教會的財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思想: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如:卡爾文教、尼德蘭革命、清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二、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改革(德國——正確:德意志)
1、導火線:羅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券”。
2、主張:①認為信徒得救只能靠終生“懺悔”; ②提出“因信稱義”學說; ③認為全體信徒皆教士;④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 ⑤主張簡化圣禮,神職人員可以娶妻;
⑥世俗權利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民族教會。
3、實踐:①公布《九十五條論綱》; ②翻譯《圣經》成德文;
③蔑視教皇權威,焚燒教皇令,并娶妻; ④創立路德教。
4、意義:①揭開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推動了新教的形成;
③促進德國確立“教隨國定”原則; ④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經濟觀念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
卡爾文改革(日內瓦)
1、主張:①認為《圣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主張信仰得救;②提出“先定論”學說。
2、先定論是作用:卡爾文的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剝削提供了理論辯護,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
亨利八世改革 / 清教運動(英國)
1、導火線:亨利八世離婚案。
2、內容:①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至尊法案》; ②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
③英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做禮拜時使用的語言。
尼德蘭宗教改革(荷蘭——帶來民族獨立的改革)
天主教會的改革
1、原因: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使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政治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2、內容:①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
②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
③網羅各種信徒,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千方百計地破壞宗教改革,提升教皇聲威。
高二歷史知識: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等待拯救的文明古國 / 二、中興埃及的改革
1、目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抵御未來侵略,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2、背景:①奧斯曼帝國的鎮壓、馬木魯克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不斷發動內戰,社會動蕩不安;
②對外奉行閉關政策,即理排斥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
③生產落后; ④軍事薄弱; ⑤面臨外來入侵。
3、性質:封建性質的改革。
4、改革內容:
(1)大力發展經濟:①廢除包稅制;②發展農業生產、軍事工業;③對外貿易;④技術人員。
(2)加強中央集權
(3)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
5、薩拉丁城堡屠殺案
6、評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積極影響:①強化了中央集權,形成以阿里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統治集團;
②保證了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帶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
③加強了同西方的交流,帶來了近代化的曙光;
④擁有了中東地區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⑤埃及實際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局限性:①不斷對外擴張,耗盡了全國的人力和物力;
②封建專制的加強和封建統治的殘暴,把廣大人民推向痛苦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