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復習時間安排技巧
心理學的實驗證明:時間間隔過短對記憶的鞏固同樣是不利的。有一個實驗材料說明,復習之間的間隔為半小時的時候,需要復習11次,間隔為兩小時的時候需要7.5次,而間隔10小時的時候,只需復習5次。可見,間隔太短反而對記憶的鞏固不利。時間一定要適中。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高效復習的時間安排技巧。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效復習時間安排技巧攻略:
緊張的復習競爭實際上是腦力的競爭,復習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大腦皮層所處的狀態。因此,考生要學會科學用腦。科學用腦重要的一條,就是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最佳學習時間段。人在一天的不同時期,大腦活動的效率是不同的,學習時間的最佳選擇應該是一天中大腦最清醒的時候。
那么,什么時候是一天中大腦最清醒的時間呢?
生理學家研究認為,一天之內有四個學習的高效期,如果使用得當,可以輕松自如地掌握、消化和鞏固知識。
第一個學習高效期:清晨起床后,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勞,腦神經處于活動狀態,沒有新的記憶干擾。此刻無論認還是記印象都會很清晰,學習一些難記憶但必須記憶的東西較為適宜,如外語、定律、歷史事件等。有時即使強記不住,大聲念上幾遍,也會有利于記憶。所以清晨是一個學習記憶高效期。
第二個學習高效期:上午8點至10點,人的精力充沛,大腦易興奮,嚴謹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認知能力和處理能力較強,此刻是攻克難題的大好時機,應充分利用。
第三個學習高效期:下午6點至8點,也是用腦的最佳時刻,不少人利用這段時間來回顧、復習全天學過的東西,加深印象,分門別類歸納整理,也是整理筆記的黃金時機。
第四個學習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時。利用這段時間來加深印象,特別對一些難于記憶的東西加以復習,則不易遺忘。
除以上一般性的學習時間規律外,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還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時間規律和習慣。為提高學習效率,要善于發現并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最佳時間段,同時,要養成在固定的時間進行學習的習慣。
另外,臨近考試正值天熱時節,應盡量利用好早晨兩個小時和晚上兩個小時,此段時間空氣涼爽,學習效率肯定不錯。
延伸閱讀:
考試時處理好四種關系
1.審題與解題的關系
有的同學對審題重視不夠,匆匆一看就急于下筆,以至題目的條件和要求都沒有吃透.其實在解題過程中有可能需要三次審題:第一次是拿到題目時,耐心仔細地審題,把握條件的關鍵詞,包括括號內一些不起眼的條件,從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迅速找出解題方向;第二次是在解題受阻時,應再次審題,有沒有漏看什么條件,想想有什么隱含條件,再去考慮解題策略;第三次是在解完題后,再次回顧題目,看看所得解答與題目要求是否吻合,是否合理.
2.會做與得分的關系
要把正確的解題策略轉化為得分點,主要靠準確完整的數學語言的表述,但這一點往往被一些同學所忽略,因此在卷面上常常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現象,考完后自己的估分與實際得分差之甚遠,原因常常在此.有的同學“以圖代證”,只是畫一個草圖,即得出結論,不會把“圖形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而失分.因此我們應重視解題過程中的語言表述.
3.快與準的關系
只有“準”,才可以不必考慮再花時間檢查.而“快”是平時訓練的結果,不是考場上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在閱卷中曾遇到這樣一個情況:一個應用題列出函數式求最值并不困難,但是不少同學一開始列式時就把二次函數的系數算錯,后面盡管有正確的解題思路,又花了不少時間,也基本上得不到分.其實只要把速度稍稍慢下來,大多數同學都會得出正確結果.所以,適當地放慢一點,就會準一點,尤其是選擇題、填空題,不是全分就是 0分,更應強調一個“準”字.
4.難題與容易題的關系
拿到試卷后一般按題目順序作答,在遇到“卡殼”題時,不要打“持久戰”,可以先放一下,等后面能做的題做完后再回頭考慮.在考試中要做到“看到容易題不放松,看到難題不膽怯”,冷靜解答,爭取得分,發揮出應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