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2015年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2)
三、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9分)【甲】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
【乙】
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②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節選自《豐樂亭記》)
【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稱知州。寫此文時,作者為滁州知州。
8. 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困于心衡于慮 (“衡”通“橫”:梗塞,不順)
B.夫不能以游墮事 (墮:壞,耽誤)
C.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思)
D.樂其地僻而事簡 (樂:喜歡)
9. 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掇幽芳而蔭喬木
B.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D.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甲文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由近及遠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風俗之美,安豐年之樂,這是“豐樂亭”得名的緣由。
C.甲乙兩篇游記散文,均采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
D.甲乙兩文旨趣相同,都體現了作者“與民共樂”的高尚情懷。
【答案】
8.C
9.B
10.A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9.
試題分析:B項:“之”放在主謂之間。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應為“由遠及近”。
【考點定位】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第Ⅱ卷 閱讀·感悟(50分)
溫馨提示:
1.答卷前,請務必將座位號和密封線內相關內容按要求填寫在規定位置。
2.用藍色或黑色墨水筆將答案直接寫在試卷上,不得使用鉛筆和涂改液。
四、翻譯、感悟,鑒賞與默寫(17分)
11.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12. 拓展探究。甲乙兩文同為歐陽修被貶滁州時所作,作者仕途受挫,猶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你從其生活態度中獲得了什么教益?請結合文章內容、鏈接材料和自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3分)
【鏈接材料】二十歲時他們都在干什么?
:和上萬知青在農村干活;奧巴馬:因多種族背景自卑而酗酒抽煙解煩;普京:放棄練柔道決心考大學;愛因斯坦:找不到工作做家教謀生;馬云:三次高考后勉強被杭州師院錄取;莫言:棉花加工廠臨時工。
【答案】
11.(1)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后能用文章表述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2分)(2)于是每天和滁州人(一道)抬頭觀看山景,低頭傾聽泉聲。(2分)
12. 作者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不懈追求的職業操守難能可貴。(1分)、奧巴馬等名人,也曾經歷過迷茫、困頓與坎坷,但都憑借一往無前的熱忱與勇氣,成就了自己的夢想。(1分)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發揚樂觀向上的精神,不懼挫折,不畏困難,積極進取。(1分)
【考點定位】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 B。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評價能力,圍繞“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角度,結合的材料和生活實際闡述即可。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3. 詩歌鑒賞。(4分)
【甲】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白發征夫淚。
【乙】從軍行
楊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結合甲詞乙詩內容,談談劃線部分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何異同?(2分)
(2)乙詩頸聯從視聽兩個角度展現了兩軍交鋒的戰斗場面,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2分)
【答案】
(1)同:甲詞乙詩都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愿望。(1分)異:甲詞還抒發了將士久陷疆場,思念家鄉,遙無歸期的感慨。(1分)
(2)【示例】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的青龍白虎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2分)
【解析】
(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與詩歌的主題有關,首先寫相同點:建功立業,報效祖國。但《漁家傲 秋思》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中可以得出將士思鄉,想回歸家園的想法。這是不同的。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試題分析:首先要求學生懂得律詩的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乙詩的頸聯就是: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優美的語言翻譯出即可。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4. 古詩文默寫。(6分,每空1分)
詩文大家多能把自身情感融入對自然的體悟中,或多角度描寫:遠渡荊門的李太白眼前驚現“① ,云生結海樓”的奇景;《秋天》里何其芳側耳聆聽“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② ”;臘梅 “③ ,只有香如故”讓陸放翁嗅到了她的芳魂永駐。或多層次展現:“池上碧苔三四點,④ ”是晏同叔邂逅初春的驚喜。或多手法刻畫:岑嘉州將冬雪比作“忽如一夜春風來,⑤ ”,給苦寒的邊塞平添了一絲暖意;冬去春來,白樂天又邀我們策馬錢塘湖,再賞“⑥ ,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早春風光,這可是一句很美的對句哦。
【答案】.①月下飛天鏡 ②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③零落成泥碾作塵④葉底黃鸝一兩聲 ⑤千樹萬樹梨花開⑥亂花漸欲迷人眼
【考點定位】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層級為識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