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范進中舉》節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它的經典便在于通過那獨特的諷刺藝術,揭露出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及在這個制度下人的丑惡靈魂。同時通過文章主人公范進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
今天學習啦小編將與大家分享的是《范進中舉》文章單元測試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進中舉》單元測試題: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醺x n:酒醉。
攥zu n:握。
狗血噴頭:形容罵得很兇。
不省x ng人事:指失去了知覺,陷入昏迷狀態。也指不懂得人情事理。
作揖:兩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彎,向人敬禮。
倒運:倒霉。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地上爬著的癩蛤蟆,想吃天上飛翔的天鵝。比喻癡心妄想。
現世寶:丟臉的家伙。
唯唯連聲:連連答應,形容十分恭順。
摸門不著:摸不著門路,意思是不知從何說起。
兀w 自:仍舊,還是。
桑梓z :家鄉。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后人就用桑梓指家鄉。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絕,官也做得相當發達,有過五十年“家門鼎盛”(吳敬梓《移家賦》)的時期,但到了他父親時已經衰敗。他少年時代生活還頗優裕,隨父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種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訓練,還涉及到經史、詩賦。二十歲時考上了秀才,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三年后父親亡故,他的生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族人欺他這一房勢單力孤,蓄意加以侵奪,這使他看到人情世態的涼薄,并由此產生了對家族的厭惡和反抗的情緒,祖傳遺產也在短短幾年內隨著這種情緒的增長而加速散盡:他一面往來于家鄉與南京,涉足花柳風月之地,肆意揮霍;一面隨意散發錢財給向他求助的人。而且他幾次鄉試都沒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親友的歧視,感到在家鄉很難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歲時把家搬到了他所喜愛的有著名山勝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雖已很困窘,但他仍過著豪放倜儻的生活,他對仕途也失去了興趣。雖然他性格豪爽,但內心的辛酸還是難免的。吳敬梓是舊時代一種很特別的人物。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這對吳敬梓仍然是艱難的課題。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墮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學以人格修養為先的原則,覺得講求禮樂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處”,才是挽救士風的途徑。他晚年曾用心于經學,認為這是“人生立命處”(《文木先生傳》),并曾著《詩說》(已佚)。他的這種努力,與時代風氣是一致的。清代重實證的經學,在一部分學者那里具有同教條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學相對抗,通過對儒家經典的重新闡釋來改造社會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錫瑞論清代“經學復盛”的原因,謂“一時才俊之士,痛矯時文(指八股)之陋,薄今愛古,棄虛崇實”(《經學歷史》)。
當然,這種以古老經典為依據的思想學說所能達到的實際效果是極有限的,它對于吳敬梓也只是一種晚年生活的寄托而已吧。
《儒林外史》約作于吳敬梓四十歲至五十歲時,這正是他經歷了家境的劇變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時期。此書現在所見的最早刻本(臥閑草堂本)為五十六回,而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記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吳敬梓長期交往的好友,所言當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為后人所添加,這已為學界所公認。而我們認為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內容也是后人竄入的,這主要是兩大塊: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蕭云仙在青楓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結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湯鎮臺野羊塘大戰為核心的故事。這兩部分偏離全書的主題和結構,思想傾向與全書不合拍,藝術性也很差。
此外,吳敬梓還著有詩文集《文木山房集》。
2、關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F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干,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由于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課文通過對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對比,有力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讀書人的罪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12段,以科舉為線索,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寫范進中舉前的可憐遭遇。
第二部分(3~12),寫范進中舉后喜極發瘋的丑態及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
三、寫作方法
?、抛髡呱朴谑褂梅先宋锷矸莸恼Z言,生動而準確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胡屠戶是做殺豬賣肉生意的,所以,他的話始終離不開豬油、豬肉。
?、粕鷦觽魃竦募毠澝鑼?。
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環境中的某個細節,發掘其典型意義,生動地刻畫人物性格,表現小說的主題。如胡屠戶跟在范進后邊低著頭扯衣服皺的細節,活靈活現地畫出了一幅溜須拍馬的奴才相。
?、酋r明的對比與夸張,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諷刺效果。
如范進中舉前后生活境況的對比;胡屠戶對他態度的對比等等。范進中舉之后發瘋,就是通過合理夸張而設置的情節。
?、缺疚恼Z言通俗、洗煉,富有表現力。
四、重難點導析
?、艑ξ恼碌谖宥蔚脑忈?/p>
這一段人物描寫,主要用了兩種技法,一種是多層次的細節描寫,一種是側面烘托。
范進發瘋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于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復手法作了安排。一個“噫”,寫出驚喜過望的心情。與狂喜的心情合拍,語句短小,語氣強烈。第三層的細節設計得很妙,讓他踹在塘里,既不牽強,又足以漫畫式的加以“丑化”“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
后半段集中的側面描寫依次寫眾人、老太太、娘子胡氏,眾鄰居的對話,眾人與家人心情不同。眾人比較理智冷靜,能判斷事實,幫想辦法;家人則是擔憂恐懼。作者對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細。眾鄰居勸說的話,稱范進為范老爺,又主動提出要拿雞蛋酒米,趨炎附勢的心態已經顯露。
?、迫宋镄蜗蠓治?/p>
范進:他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大半生窮困潦倒,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他中舉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也沒人借米周濟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而他總是“唯唯連聲”,逆來順受,甘受屈辱。中舉后,瘋瘋癲癲,更是丑態百出。被胡屠戶一罵一打才清醒過來,醒來后惟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作者刻畫范進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科舉制度腐蝕人的心靈和害人本質,諷刺了癡迷科舉人仕的封建知識分子的丑態。
胡屠戶:是小說著力描寫的另一人物,他眼光勢力、庸俗自私。通過他對范進中舉前后態度的對比,辛辣地諷刺了胡屠戶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丑惡靈魂。通過他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從側面抨擊了科舉制度。
張靜齋:一個赫赫有名的鄉紳,范進中舉后,急忙造訪,又是贈銀又是送房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范進如今成為新貴,張鄉紳忙著拉攏勾結,以便結黨營私、為非作歹。小說借這個人物諷刺了當時官場的虛偽、黑暗。
【類文品讀】
兒子的旋律
兒子下班了,父親緊張地數著兒子的腳步聲。果然兒子“啪”地開了門。父親默默地看著他。兒子沒有看父親,似乎點了個頭,往自己臥室邊走邊脫外套。
收錄機又響了。兒子!
兩人面對面準備吃飯。兒子在撬午餐肉,父親從兒子臉上看不出什么異常。
父親一字一句:
“我被免職了。明天宣布。”
兒子猛地揚起臉。父親沒有在這稍縱即逝的驚訝里看到別的什么,沒有憐憫沒有安慰也沒有懊惱。兒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親感到胸悶氣短。他盯著兒子。兒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躍動。
兒子一聲不吭。父親沒有說話也不再盯著兒子。他感到兒子匆匆放下筷子,找衣服,又跨進衛生間。馬上,水聲“嘩啦嘩啦”,跟著兒子的歌聲高高揚起。聲音溫存自信,旋律跳蕩。
兒子!兒子!兒子!
兒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親,你越來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親呆板僵化,不再為各種政治問題與父親爭論不休,也不再說父親剛愎自用。兒子,你甚至看不起父親??筛赣H這樣了你還是無動于衷嗎?這就是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飯洗澡是因為那打字員在等你去看歌劇?可是兒子,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你啊。我的官齡比你年齡還大一圈……
電視在播相聲。父親茫然四顧時才發現兒子并未出門,而是坐在他身后看書。父親不由納悶:打字員前天就訂了票,還興沖沖問他是否同去。
父親徹夜來回踱步,兒子也輾轉反側,父親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親這一輩很協調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黃昏。這是變幻莫測的時代,不是僅僅需要熱血赤誠的歲月。
早上兒子起得很早,父親晨練回來,兒子已準備好早餐。收錄機照樣開著,而且旋律明亮歡躍。
父子倆依然沉默著洗漱用餐。兒子幾次似乎要開口,父親沉下心微顫地期待著,兒子卻什么也沒說。
父親佝僂著進臥室更衣。兒子不知什么時候站在身后捧著一套西裝。
“穿這精神。——是去開宣布會嗎?”兒子又拿過領帶走到父親跟前。父親遲疑著。
“我給你打。”兒子看著父親。溫柔的手像父親過世的妻子,父親心緊成一團。
“行嗎?”父親側側身。
父親和兒子一起看著穿衣鏡。沉默著,父親凝視兒子的眼睛,兒子也凝視著父親。兒子對著鏡子:
“一夜之間你衰老許多,”兒子聲音低沉、溫柔,“可我一直為你感到驕傲,為你一輩子正直無私,一輩子對信仰的忠誠。你盡力了。”
1.文章起筆寫父親為什么“緊張地數著兒子的腳步聲?”
2.文中敘述了父親、兒子失去了什么?
3、第④自然段中寫了父親怎樣的心情?
4.第①自然段中父親為什么“徹夜來回踱步”?而兒子為什么“輾轉反側?”
5.父親的“老”指的是什么?
6.文中加點的“背景”指的是什么?
7、兒子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8.文中加點的“自信”指的是什么?
9.文中父子兩人對于生活挫折所表現的態度怎樣?最終誰勝利了?
《范進中舉》單元測試題參考答案:
1.父親被免職了,他不知道這件事會不會得到兒子的理解、安慰。
2.職務、愛情。
3.復雜的心理。
4.父親在想著怎樣面對事實、兒子在想著怎樣理解和安慰爸爸。
5.一是年紀大了,二是思想和時代有了距離,三是父親曾有的輝煌也逝去了。
6.父親一生創造輝煌的環境條件。
7.正直無私、忠誠于自己的信仰,盡心盡力。
8.對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對于過去工作的自信,對于自己敢于面對現實的自信。
9.①父親面對挫折表現出不安、心理失衡、渴望援助。②兒子坦然、堅強。③兒子的坦然感染并影響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