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英語學習快速入門的十大黃金準則(2)
很多學生進校時精力充沛,興趣濃厚,讀英語很賣力,日子一長,興趣沒了,聲音小了,到了二,三年級,就成默讀了。有老師抱怨:早讀課比晚自習還安靜!
習慣成自然。老師讓學生一開始就養成大聲閱讀的習慣,并隨時觀察,發現學生有讀不出的時候要想辦法。我曾在班上給學生講李陽老師拿著喇叭帶領一群人在長城上喊英語的故事,我也帶領學生在早上喊讀英語,經過幾次練習,也頗有成效。
同時我在課堂上也要求學生大聲說英語。一個有趣的活動是讓教室里相隔甚遠的兩個同學隨意問答,這也可以改變學生因害羞,害怕而不大聲說英語的狀況。
還有就是避免學文盲英語,有的小孩子讀書,嘴里喊得響亮,眼睛沒看到書上,即使知道怎么說,卻寫不出來,或者寫別字,這種學法是必須要糾正的。
五、學會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小學老師總告訴孩子們,把這記在這里,把那記在那里。中學老師不會這樣告訴學生,這就要學生知道怎樣做筆記。而且英語知識點相對零散,課堂上很容易理解和記住,卻由于不是系統的,所以極容易遺忘,學生必須時時記筆記,經常復習。有些學生開始沒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后來明明知道那是該寫的東西,卻懶得動手。考試時到處找別人的筆記來背,其效果當然不理想。
所以學英語之初,就要學生準備筆記本,要求他們作筆記,老師還可以不定期檢查,以督促學生記筆記。
在初學英語時,老師應指導學生怎么做筆記并形成習慣,比如:課文里的短語,重要句子,就直接在短語,句子下劃線。一些詞,句的轉換,就直接把替代的詞句寫在該詞句旁邊,這樣可以在課堂上節約時間。而一些詞語辨析,重點句型及例句,大塊的語法,比如時態等就得寫在筆記本上,省得在書上見縫插針,復習時不好找。另外,學生應在筆記本上寫明單元,課題等,以方便查找。
學生要有一套自己的做筆記的符號,老師也可以介紹一些。比如:短語就劃直橫線,重點句型劃波浪線,重點介詞,連詞等就把該詞劃圈。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可以重點注意這些有符號的詞句,在讀書的同時,也可以把這些知識點順便過一遍,比單獨復習省時省力多了。
我有一個學生,她的筆記本上每頁都在右邊留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空白,每次大考小考復習相關單元時,老師補充的東西就記在這些空白處,真是聰明之至!
六、注重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培養英語思維習慣
英語不僅是一個學科,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門語言,是人們借以交流的工具,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才算掌握了英語。因此老師首先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意識和技能,讓學生意識到光靠做題是學不好英語的。通過做題可以得高分,但最終將影響英語能力的提高。
課堂上,老師首先教會學生基本的課堂用語,問候語。課后老師可以主動用簡單的英語和學生打招呼。老師把目標語言呈現后要少講解,多操練。操練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兩人對話,可以小組對話,還可以實行男女生之間的對話。老師可以自己編一些簡單有趣的句子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讀。也可以設置情景,讓學生編對話。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老師一開始教新生時就要避免學生“心譯”。初一課本上的單詞多半是實物和表示實際動作行為的詞,老師教單詞時最好出示實物或用簡筆畫,不用或少用漢字,并且應要求學生學記單詞時頭腦中出現實物本身的形狀,而不是漢字。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當然英語老師要首先用英語教,課堂上盡量避免使用漢語,必要時可以輔以手勢等身體語言。然后要求學生堅持在課堂上認真聽英語,用英語想,用英語說,去掉“心譯”的過程,形成英語思維的習慣。養成了英語思維習慣,將大大提高學生學英語的速度和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