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語文九年級試題
魯教語文九年級試題
A.膽怯(qiè) 頒發(bān) 綺麗(qí) 扣人心弦(xuán)
B.脂肪(zhǐ) 哺育(bǔ) 刊載(zǎi) 隨聲附和(hè)
C.瞥見(piē) 猝然(cù) 詰責(jie) 稱心如意(chènɡ)
D.教誨(huì) 懲罰(chéng) 參差(cēn) 杳無消息(yǎo)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奔弛 待遇 追溯 再接再厲
B.和諧 秘決 閑暇 煥然一新
C.干燥 蔓延 書籍 無精打采
D.婉約 吟誦 尊命 鴉雀無聲
3.對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是
A.①孔乙己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樣過。
②提前完成了任務,大家的心里覺得很快活。
解說:兩個“快活”意思相同,都有“愉快、快樂”的意思。
B.①這個人有三十歲模樣。
②看你打扮成這模樣,我幾乎認不出來了。
解說:兩個“模樣”意思不同。 ①句中的“模樣”指人的長相或裝束打扮的樣子。②句中的“模樣”表示約略的情況。
C.①天空中變幻莫測的白云,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②面對變幻莫測的外貿形勢,很多企業不得不采取新的出口策略。
解說:兩個“變幻莫測”意思相同,都有“變化多端,難以揣測”的意思。
D.①漫步在曲曲折折的山間小路上,常常會有峰回路轉的驚喜。
②人生的征途中,有艱難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轉的機遇。
解說:兩個“峰回路轉”意思不同。①句中的“峰回路轉”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②句中的“峰回路轉”比喻經過挫折后出現轉機。
4.下列句子填入語段橫線處最恰當的是:
漫長清冷的冬夜在晨曦中隱去了身影,吵醒了晨夢的麻雀在窗外嘰嘰喳喳地雀躍著, 。開窗問候早晨,好生納悶,居然有幾只麻雀迎著寒風蜷縮在梧桐樹冠的最高處, ?看著它們被風吹得零亂的羽毛,我更加憐惜這些冬的忠實守候者。
A.給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機 莫非它們也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B.給美麗的冬晨增添了不少樂趣 莫非它們也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C.給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機 莫非它們不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D.給美麗的冬晨增添了不少樂趣 莫非它們不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5.對下列公益廣告運用的修辭方法理解不正確的是:
A.說好普通話,走遍神州都不怕。(“推廣普通話”公益廣告)
理解: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突出了學好普通話的益處。
B.別踩,我怕疼。(“愛護草坪”公益廣告)
理解: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表現小草的嬌嫩柔弱、惹人喜愛。
C.為何血濃于水?因為愛在其中。(“無償獻血”公益廣告)
理解:運用設問的修辭方法,引發思考,強調獻血這一善舉的意義。
D.欲望就像氣球,極度膨脹的結局只有一個——自我毀滅。(“反腐倡廉”公益廣告)
理解: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警示人們如不廉潔自律,就會自取滅亡。
6.下列詩文名句的作者均為同一朝代的是
①采菊東籬下 ②海內存知己 ③往來無白丁
④一覽眾山小 ⑤把酒問青天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二、填空題(共9分)
7.默寫(6分)
(1)蒹葭萋萋,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蒹葭》)(1分)
(2)最愛湖東行不足,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分)
(3) ,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1分)
(4)長煙一空, ,浮光躍金, 。(范仲淹《岳陽樓記》)(2分)
(5)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1分)
8.名著閱讀(3分)
諷刺是小說作品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古今中外許多作品都帶有這一風格特征。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 ① (書名)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中諷刺藝術的高峰。其中《范進中舉》一章,范進一生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利祿,當他中舉后卻 ② (情節)。俄國作家契訶夫在作品《變色龍》中,通過塑造 ③ (人物)這個媚上欺下、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典型形象,諷刺揭露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
三、綜合性學習(共9分)
2009年3月23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中韓日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下面是從該報告中提取出的兩則材料:
【材料一】
調查發現,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中國占78.3%,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普通高中學生每天在家學習2小時以上的,中國占56.7%,美國占24.7%,日本占20.5%,韓國占15.4%;每天在課外補習班或跟家教學習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中國占26.0%,韓國為20.6%、日本和美國僅分別為5.8%和2.2%。
【材料二】
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休息日里常做的事(前三位)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中國 學習29.8% 在家休息14.6% 上網14.1%
韓國 看電視23.1% 和朋友一起玩18.3% 上網14.3%
日本 體育鍛煉20.8% 學習6.1% 在家休息4.8%
美國 和朋友一起玩21.3% 看電視10.8% 看電影、聽音樂會等9.2%
9.請綜合上述兩則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有關中國高中生的主要信息。(4分)
(1) (2)
10.在日韓美三國高中生的休閑方式中,你認為哪一種更有利于健康成長?為什么?(2分)
11.近期,多家媒體報道了內地許多大中小學校以保護學生安全為理由取消中長跑等體育項目的消息。對學校這樣的安排你怎樣看?(3分)
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閱讀《師說》(節選),完成第12-14題。(共9分)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2.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一致的是( )(2分)
A.古之學者必有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先帝創業未辦而中道崩殂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求聞達于諸侯
D.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茍富貴,勿相忘
1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14. 第②段文字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試就文段中對比的具體內容加以簡要概括說明。(3分)
五、現代文閱讀(共31分)
(一)閱讀《父愛陷阱》,完成第15-17題。(共15分)
父愛陷阱
那年,他隨父親去狩獵,不慎掉進陷阱里。突如其來的一陣黑暗,使他無法適應。他拼命掙扎,拼命呼喊父親,但是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他清楚,不久前,父親出獵時耳朵受了傷,一直沒康復。他所有的呼喊,父親可能真的聽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見井口邊,父親正在伸頭探望。他喜出望外,揮動雙手,大聲地喊著:“爹,我在這兒!爹,我在這兒!”父親還是沒聽見。也許是陷阱內的光線太暗,父親看了一會兒,沒發現他,就轉身離開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著井壁走了一周,沒發現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離開陷阱,憑他的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他絕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期待著父親能早點再找到這里,并能發現他。
井下昏暗潮濕,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陣陣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覺肚子前所未有地饑餓。父親一時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識到,即使父親能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來,也需要兩天的時間,那么,他能堅持兩天嗎?而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邊非常安靜,他知道,夜幕開始降臨了。忽然,他聽到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好像是井邊的草叢在響,可能是危險動物向井邊靠近了。他無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見的獾子跟他同時窩在一個陷阱內,后果也難以接受。更何況在森林里危險的動物不計其數。
他提起警覺,掏出獵刀,做好了隨時跟動物拼命的準備。幸運的是那聲音一會兒又消失了——動物可能轉個方向離開了。他松了一口氣,再次坐到地上。
沒多久,困意向他襲來,他閉上了眼睛。忽然那聲音再次響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識到,在井內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險,他沒有退路,他必須時刻保持清醒。但是堅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聽到井口的聲音,他才又振作起來。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親能來救他。如果父親真的不來,那么,他將永遠被困在井內。對于他來說,等待或許才是最危險的。想到這里,他再次站起來,沿著井壁尋找出路。他發現,井壁其實都是些松軟的泥土,他掏出獵刀,開始在井壁上挖階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堅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終于成功了!當他爬到井口時,黎明的霞光正照射過來,明亮而美麗。他幾乎耗盡了所有力氣,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躍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發現了父親!父親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樹后面,靜靜地看著他,身邊的草叢凌亂不堪。那一刻,他幾乎氣暈了——父親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內痛苦地掙扎。他沒想到父親竟然如此冷漠絕情。
父親滿臉憔悴,看到他,顯得非常興奮,趕忙跑過來擁抱他。他一把將父親推開,氣急敗壞地說:“我沒有你這個見死不救的父親!”父親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顯得很愧疚:“對不起。”
他說:“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著你來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著我痛苦。”
父親說:“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憑你的能力你能順利爬出陷阱。因為井壁的土質很松軟,只要有把獵刀就能順利爬出來,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獵刀。整個晚上我都守在井口,一步不敢離開,因為隨時會有動物靠近陷阱。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腳踩草叢制造聲音。幸運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沒有任何動物出現。我知道,你習慣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況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須學會自救!這就是我挖這口陷阱的初衷。”
一瞬間,他的雙眼濕潤了,他理解了父親的苦心。他撲進父親懷里,喃喃地說:“爹,對不起!”父親擁抱著他,開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歲,卻一夜間成熟得像個老獵人。
(選自《父愛故事》,有改動)
15.本文記敘了“他”狩獵時掉進陷阱后的經歷。閱讀作品,在橫線上概括相應的故事情節。(4分)
①
②
③ 開始自救并逃出陷阱。
④
⑤
16.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為什么“他才十三歲,卻一夜間成熟得像個老獵人”?(4分)
17.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不超過150字)(7分)
(二)閱讀《神秘的運動常數》,完成第18-19題。(共7分)
神秘的運動常數
①鳥兒在空中飛翔時,翅膀每分鐘拍幾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魚兒在水里游動時,尾巴每分鐘擺幾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這些問題看上去似乎沒什么意義,難道空中的飛鳥和水里的游魚不是完全自由的嗎?它們的運動不是完全無拘無束的嗎?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飛行動物和游水動物,它們的運動似乎恰恰遵循著嚴格的規律。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發現飛行動物和游水動物的運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常數,那就是它們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動頻率、振幅以及運動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振動頻率乘以振幅再除以運動速度,計算得到的數值總是落在0.2-0.4之間。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其雙翅展開僅有10厘米左右,飛翔時振幅大約是20厘米。蜂鳥的飛行速度非常快,大約能達到50米/秒。而科學家們以往觀察到的蜂鳥飛行時雙翅震動頻率在50—70赫茲之間,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來的蜂鳥的運動常數就落在0.2-0.4之間。
④與蜂鳥形體相差懸殊的海豚也是科學家們觀察的一個對象。成年海豚的體長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動時,海豚尾巴擺動的振幅大約是1米,頻率每分鐘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時100公里。根據公式計算出來的海豚的運動常數是0.3,也落在0.2-0.4之間。
⑤這不僅僅是巧合,研究者們做了大量的試驗,發現幾乎所有的飛行動物和游水動物的運動機制中都存在這個神秘的常數。事實上,只有當這一運動常數的值處于0.2-0.4之間,動物們才能達到最佳的運動狀態。
⑥雖然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為什么會存在這個運動常數,它的值又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間,但這一神奇常數似乎像物理學中著名的光速不變原理那樣放之四海而皆準,也像光速一樣神秘。它能夠幫助生物學家們根據動物化石的身體構造,判斷出那些早已滅絕了的動物曾經具有怎樣的運動速度。甚至,不能排除,這一常數很可能對外星生物也同樣適用。很多科學家都表示:“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飛行生物的話,我們相信,它們的運動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
18.文章第①段從生活實例說起,有哪些好處?(3分)
19.閱讀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關知識,簡要分析科學家是如何利用神秘的運動常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4分)
【材料】
目前有些國家的軍方已經著手研制類似于飛鳥的有翼飛行器,在配備上微型攝像機之后,這樣的機械鳥將可能滲入敵方的任何機密要塞進行刺探。軍方研制各種高性能的飛行器時也常常遵循這一常數。比如說,一個翼長15厘米、翼振振幅為10厘米的機械間諜如果要做有效飛行的話,其最佳翼振頻率應該是30次/秒左右。
(三)閱讀《習慣成自然》,完成第20-22題。(共8分)
習慣成自然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為什么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只胳膊跟著動蕩,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為什么總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為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干,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于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著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才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并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才會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一個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一個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學校,也不限于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作者:葉圣陶)
20.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1.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么? (3分)
22.簡要概括⑥—⑧段的論證過程。 (4分)
六、作文(50分)
23.題目:“教訓”
要求:(1)將題目抄寫在答題紙上。
(2)不限文體(詩歌除外)。
(3)字數在600-1000之間。
(4)作文中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