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作文的作文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1
【中國年】
過年,是一種味道;過年,是一種幸福;過年,是一種寄托……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在匆匆逝去的歲月里,始終不變的是溫暖如春的親情。即使舟車勞頓也要回家過年,因為年與親情相接,年與希望同行。
灶臺里的火燒得正旺,鍋里蒸著白白胖胖的大饅頭,整間屋子里彌漫著蒸汽。母親趁著蒸汽擦拭著玻璃,我從暖和的被子里艱難地鉆了出來,拿起一個剛出鍋的饅頭,一塊一塊地揪著吃。“這一鍋饅頭蒸得好,吃了飯,給你爺爺送幾個饅頭,回來把家里收拾收拾。”母親開始了她的碎碎念,但手上的動作并沒有停止。
母親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因為家庭原因,過早地輟學掙錢、補貼家用,吃盡了生活的苦。所以,對她而言,過年是一件累并快樂的事。饅頭一定得足夠大,一定得足夠圓,若是碰上喜事,母親還會在饅頭上點一個紅點或是一朵“梅花”。
在中國人的記憶里,年便是冬日里蒸騰的那團白汽。
對我而言,過年最開心的莫過于趕年集。集市像一塊磁鐵,吸引了方圓十幾里的鄉親,人們會把一年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用來買年貨。年糕、粉條、糖果、臘肉……各式各樣的年貨仿佛在向人們招手。我跟著母親一起挑選有著吉祥富貴寓意的年畫。隨著年畫的張貼,莊戶人一年的疲憊也隨之消失,新年的希冀也就有了暖暖的豐盈。
如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喜慶的年畫漸漸被“志存高遠”“寧靜致遠”等一系列書法作品所代替。但每次去爺爺家貼春聯,讓我貼在屋子里。看著他嚴肅的神情,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鼓舞著我。
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年就是記憶深處的熱鬧與莊嚴。
一番辛勤勞作后,最隆重的歡慶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熱氣騰騰的餃子擺滿了飯桌,母親照舊是最后一個落座的。她總是先夾一個餃子放到灶口,說:“這是為了討好灶王爺,來年會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飯后不久,父親和弟弟早已躺在炕上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而我和母親忙著包明早要吃的水餃。
日歷撕下最后一頁,是新年伊始,亦是我匆匆的腳步。在外地求學的四年里,每次我回學校,母親總要大包小包塞滿了我有限的行李箱,但怎么也塞不下她滿肚子的不舍和牽掛。“我和你爸爸沒啥大本事,只要你們姐弟倆好好學習,身體健健康康,我們就心滿意足了。”我和弟弟帶上父母的囑托,踏上了新的征程,父母懷著期盼,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新的一年,父母希望子女長大成才,孩子們希望學業進步,戀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滿,老人希望一家健康平安……
周而復始、歷久彌新。新一年的春耕秋收,新一年的平平安安。中國,又開始了新的一年……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2
一直覺得餃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餃子工序繁瑣,費時費力,但為何國人這么愛包餃子吃餃子呢?為什么只有中國人這么偏愛的餃子呢?現在想來或許是餃子最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吧,特別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導仁愛,推己達人,千百年來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家和萬事興,團結協作的價值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鄉土情結特別濃重,親情和鄉愁更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學的主題,而餃子這種美食恰恰把這種家庭至上,相親相愛、團結協作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餃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溫度、家的幸福,餃子也是最有儀式感的美食。現在想來餃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餃子,而在包餃子,包餃子絕不是一個人的活,一家人都參與進來才能感受到包餃子的儀式感和幸福感,一個人包的餃子再美味卻也是孤單和凄涼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溫馨和幸福。
小時候每當放假回家媽媽總是說今個晚上給你包餃子吃,那時生活在農村,剛解決溫飽,物質匱乏,最愛吃的美食就是餃子,特別是肉餡兒的餃子。冬天放假后無論是朔風凜冽還是大雪紛飛,母親都會讓父親騎著自行車到鎮上去割二斤豬肉且千叮萬囑不要買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來,父親來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將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鋒利無比,小時的肉餡兒都是自己動手剁的,父親搬個馬扎坐在門口的肉墩子旁,把豬肉去皮切塊然后加鹽水剁餡兒,一剁就是半個多小時。有時候看父親額頭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過菜刀接著翻剁,一直剁到父親檢驗合格為止,腌上肉餡等著晚上包餃子。
夜幕降臨,無論外面是風雪交加還是寒星冷月,溫暖的小屋內總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黃色的燈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親忙著切劑子搟皮兒,姐姐包餃子,父親劈柴燒火,我呢則剝幾頭大蒜搗蒜泥兒,一家人沒有一個閑著的。在包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語有說有笑的拉著家常,忙碌中充滿了溫馨和幸福,包餃子讓一家人緊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餃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餃子要用心,吃餃子也要用心,我喜歡單純的吃餃子,餃子也應該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饑腸轆轆的時候吃一盤家人包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喝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湯,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歡在飯店里點一桌子菜,酒足菜飽后再點幾盤餃子冒充主食,打著飽嗝裝模作樣的再叨幾個餃子,那樣的餃子還能吃出什么味呢?簡直是對餃子的褻瀆,是暴殄天物!餃子館里的餃子總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餃子要專一,專一的吃餃子才能品出餃子的美味,才能吃出親情的味道,才能吃出愛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時光莫過于合家團聚在一起包餃子的時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對于餃子更是倍感親切,只要有空就陪愛人陪母親包餃子吃,特別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無牽絆,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塊忙忙乎乎的包頓餃子,想想都覺得幸福滿足!周末我買好包餃子的食材,妻子和母親在廚房忙碌著,孩子們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父親坐在茶幾旁給孩子們削水果,我呢當然不會閑著吃現成的,我忙著打掃衛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掃的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打掃完衛生再跑到廚房幫妻子打下手,沖洗盤子,搗蒜泥兒,拿醋碟......忙的不亦樂乎,一想到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餃子幸福感就溢滿全身。吃餃子,不在乎什么餡兒,什么味,最讓人心動的是包餃子的過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滿了滿滿的儀式感和幸福感!當然了最誘人的當屬大年夜的餃子,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餃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華到了極致,餃子把家人們聚在一起,把親情融合在一起,這或許就是中國人為什么這么偏愛餃子的原因吧!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3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中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的春節,我都過得很快樂。
以往,在春節的前一段時間,大人們總是要去采購“年貨”,小時候我不懂“年貨”是什么意思,但卻非常喜歡這件事情。因為這時既可以買好吃的,又可以買好玩的,而且不管提出怎樣無理的要求,大人總會笑著答應。滿載而歸地回到家后,還沒等到除夕夜,就想放鞭炮了。
除夕這天晚上,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員都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既飽了口福,又飽了眼福,于是,手也癢癢了。基本上每年都要在外邊放上三四個小時的鞭炮。我和幾個伙伴總是有各種方法擺弄鞭炮,玩出各種花樣,樂趣無窮。這一天,我通常要到凌晨才睡。
雖然前一天沒有睡好,但第二天我還是要起個大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奶要紅包。想必所有同學都喜歡這件事吧。洗漱完畢后,爸爸媽媽就會帶我去逛街。街上比平時熱鬧了許多,有許多有趣的事物,好吃的、好玩的看得我眼花繚亂。小時候我拉住媽媽的手,看見什么都喊著要。長大后,我就可以自己拿著壓歲錢去街上玩。套圈、買小掛件等,每年我都樂此不疲。
我喜歡過春節。我希望今年的春節快點來到。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4
我知道,也見過,江淮一帶的年是有顏色的,也是有味道的。
從冬至入九開始,整個世界似乎一下子變成了灰色:灰蒙蒙的天,光禿禿的樹,太陽有氣無力地從云層下露出臉,又躲了回去。這個灰暗的色調,一直要熬到臘月二十五或者二十六日的下午,當街邊上第一個賣春聯的攤子擺出來后,灰色才被打破。
有了第一個,就有了無數個。賣春聯的攤子像雨后春筍一般從街邊巷尾冒出時,太陽也漸升起來,年的第一個顏色就綻開了,那就是紅色。
當第一朵紅色綻開時,各種顏色也隨即在街邊綻開:金色、紅色、黃色和綠色。這些顏色中有福字的顏色,有糖果的顏色,還有水果的顏色。年的色彩,宣告著除夕即將到來。紅色點燃了年的顏色,但年的味道,則來得更早一點。
臘月二十三日,在中國的北方,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俗稱吉灶。吉灶與正月十五一樣,屬于中國人的小年節。中國的農歷春節的味道,就在灶王爺述職那天到來。
在我兒時,家家戶戶會在吉灶日開始鹵菜:常見的鹵菜是豬肝、豆腐干,偶爾還會在鹵鍋里放上一點花生米;經濟狀況好一點的人家,就會鹵上牛肉或者豬耳朵。這些鹵菜之中,倒是相對便宜的豬肝的味道最濃厚香醇。
孩時自己的嘴邊,常常掛著垂涎三尺的口水,從鄰居們的大門邊上走過,看著鄰居煤球爐上的鐵燉鍋,聞著香味去猜鍋里煮了些什么。牛肉的味道是最難猜,厚重的大料氣味,掩住了牛肉的香氣。與豬肝一樣,豬肉的香氣異常濃醇,有肥有瘦的臀肉,價低肉實,往往極受到家庭主婦的歡迎,但要把它鹵到膩而不柴,就要看個人的本事了。
吉灶那天鹵菜,多半要留到除夕當晚吃。但大部分孩子,會在隨后的六天中,把家里的鹵菜吃得七零八落。有些菜是家中的鍋鹵不出的,比如捆蹄,那肉凍一般的外皮下,藏著入口即化的豬腿肉。
捆蹄是淮河菜,大約只有蘇北和皖北人愛做。捆蹄也是給牙口不好的老人們的福利。香甜可口的捆蹄,因為做法復雜,在三十多年前,大概只有在街上的鹵菜攤才能買到。今天,網店里銷售的捆蹄數不勝數,而且都自稱是用豬后腿肉做的。
我吃過一次,與兒時的捆蹄相比,眼下的捆蹄,又香又咸,大約是少了些記憶中的鮮味。
中國年的色彩是紅色的,中國年的氣息與味道是香醇和鮮嫩。
兒時,從吉灶傍晚開始,鞭炮聲就此起彼伏。啪啪啪的聲音伴著硝煙,往往讓年少的我異常興奮。鞭炮是紅皮的,似乎也在為春節綻放出紅色。但鞭炮也留下了很多后遺癥,含著硝煙的空氣,從不缺席的被鞭炮炸傷的人。最后,淮南也禁放鞭炮。
這是個永恒的話題,中國人該不該放鞭炮?這個話題永遠是充滿辯證的。我個人覺得應該禁放,空氣污染以及噪音,對于老年人和兒童的傷害太大。“爆竹聲中一歲除”,只是詩的意境,在硝煙和噪音之中,大部分人是失眠、咳嗽和血壓升高。
除夕當天很有趣。那天的早晨,路上的人開始增多,但到了中午時分,馬路上除了空蕩蕩的公交車,幾乎看不到人。轉眼到了初一,街上的人又聚了起來,春節的人潮,直到初五才會散。
春節的街市上,大體是混亂的,什么商販都會出來。龍湖公園門口有賣白棉花糖的,印象里似乎只有春節時才會出攤。最夸張的是套圈的,拿著一大堆劣質的玩具和雕像唬人,按照概率算法,你用兩個圈,套中一次白線后前三排的物品,你是吃虧的。但問題是,還真有人愿意入套。
套圈的價格,從最初的一角錢三個,到后來的十塊錢十一個,貼近了物價上漲的規律。大部分套圈的人大呼小叫,極享受套圈的過程。我想了很久,大概套圈的人也知道這是一種圈套。只不過,在這個圈套里,他們也享受到了年的慷慨和放縱。
江淮一帶的年是什么時候結束的?大部分都是正月十五左右,帶著回南氣息的東風,把濕氣一點點吹到人的身上。春風的出現,意味著新年的結束。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年是有顏色的,年是彩色的;年也是有味道,年是香醇的;年也是有聲音的,是喧鬧,是大呼小叫。我們中國人經歷了很久的農業社會,習慣在家庭的環境里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而年,則為我們所有中國人,豎起了一座可以休息、可以療傷、可以歡聚、可以高歌的地上宮闕。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5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大家都開始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身處而立之年,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過年的場景。
我的老家在臨清市的一個小鄉村。村民們很多以種韭菜為生。那時候,小伙伴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我也不例外。過年就可以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的玩了,過年就可以享受各種美味的食物了,過年就可以穿新衣服了。
小時候,我的父親在聊城打工,每次過年回老家都會給我們家幾個孩子每人買上一身新衣服。我們姐弟仨能抱著新衣服開心上半天。新衣服不到過年是不能穿的,大年三十都不行。必須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拿出自己寶貝的新衣服喜滋滋的穿上。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年前的最后一個大集,這個大集可謂是熱鬧非凡,能從早晨一直營業到晚上_點。父母會帶著我們姐弟仨去趕集置辦年貨。春聯、炮仗、年畫、糖塊、瓜子這些都是必備的,當然還有準備過年這幾天做飯的食材,魚、雞、肉,各種蔬菜等等,要多豐盛有多豐盛。
待到臘月二十八、二十九左右,母親便忙活起來,準備燉肉、炸藕盒、炸丸子、炸帶魚,能炸出來滿滿兩大盆,我們姐弟幾個小饞貓總是忍不住用手抓起來就吃,那個味道真是香脆無比,齒齦留香,令人難以忘懷。現在,這些食物對于我們來說很常見,不必等到過年就可以吃到,但是總感覺沒有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我仔細想了想,那應該是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等到大年三十我們全家在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看春晚,說說笑笑好不熱鬧。雖然三十晚上一般都熬到很晚,但是早晨我們早早的就要起床穿上新衣去拜年啦。村里拜年的人群往往是成群結隊的,時不時還會加入一個小分隊。拜年的隊伍浩浩蕩蕩,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那場景現在想起來都感覺好壯觀。而我們姐弟幾個拜完年就鉆到好友的家里一起欣賞過年期間尤其火爆的電視劇《西游記》,一邊看一邊吐槽,好不熱鬧。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我們這個小村莊也擺脫了之前落后的經營模式,成立了蔬菜批發市場,村民的日子逐漸過得紅紅火火起來。大家也逐漸選擇了各種各樣的不同方式來歡歡喜喜過大年,只是小時候的過年情景,永遠在我的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6
【春節·回憶與時空】
春節,是一個熟稔于心的中國名字。一想到春節,所有中國人都會自然地聯想到一堆有溫度的詞匯:什么“年夜飯”啦,“拜年”啦,“鞭炮” 啦,紅得晃眼,隨著喜慶的鑼鼓歡天喜地的響聲,扎根在每個人的心坎上。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還太少。有時候,讓我們去解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往往困難得很。與其窮經皓首式地鉆研古籍,還不如直接去審視祖輩的回憶。在他們的口中,春節的今非昔比的恢宏、氣派,好不容易“偷”來的零嘴,搖著微光的紅燈籠,總是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可惜看不到了。過去的春節,像一位沒有遺照與畫像的老祖宗,我們想象不出,憑吊不了。
不過,家鄉的春節對我來說還是頗有趣味的。我的家鄉是一個南方小鎮,溫婉而平凡,天大的災難或幸事都落不到它頭上來。它安寧、古老、平靜。據老人講,三十多年前,有幾條河,后來——填平了!還有一條熱鬧非凡的老街,現在也安靜了,只能看見幾間古香古色的老房子落寞地堅守著,周邊到處都是水泥砌成的新屋,參差不齊地交錯著。這新舊的交替仿佛在訴說著時光的滄桑,讓人感嘆唏噓。聽說那時候,家鄉的春節真的是很熱鬧的。一艘一艘各式各樣的船只靈巧而極快地在河道中穿來穿去,傳遞著春節的快樂;街上舞獅與舞龍,鬧騰了整個小鎮,孩子們這時候是最高興的;每家門前都掛著紅燈籠,貼著對聯,鞭炮聲此起彼伏,熱鬧喜慶。
時至今日,這種熱鬧漸漸沉寂,雖然不如之前,但是總還有不去,也不能去的東西。比如拜年,春節是少不了走親訪友的,平時難以謀面的親人朋友,在這時候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地暢談,仿佛要把一年來沒機會說的,積攢起來全部倒出來,才痛快!我總覺得這一時刻才是濃濃的“年味兒”——只有在一個小世界里,春節才有美麗的可能。它需要千萬的和睦家庭,高興而歡天喜地地做一件一模一樣的事情——談論時光與回憶。一去不復返的時間,也總有一些烙印。比方說,哪家的后生小子長得特別快,便是一個不變的,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老人們,只是笑盈盈地聆聽、張羅晚飯。
于是,人人都開始抱怨春節真是耗時間——為了那幾句閑話,不值不值!可是啊,每個人邊抱怨,邊攥著一張回程的火車票兒。老家永遠是他們精神的驛站。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得不說,同樣也是一種令人動容的文化傳承啊。也只有中國人,歸家似箭的心才是連在一起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是沒錯,但兩者兼而有之,不就成為了“有味”的東西了嗎?
雖然我們這一輩的閱歷太少,但現今的春節,確是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對于老人,他們卻在感嘆今非昔比。不管怎樣,春節是中國血脈的一部分。只要黃皮膚、黑頭發不去,留給我們的永遠是紅色的春節,喜慶的小時光,都是差不多的。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7
微風不燥,陽光漸暖,漸近年關的農家小院,寧靜而祥和。
“樂樂,你們什么時候放假?”母親捧著手機對著屏幕那邊的孫女樂不可支。
“奶奶,快放假啦!我們今年早回去,一放假就回去……”我侄女的小臉像綻開的向日葵,從小奶奶就是她的太陽,照顧她長大,啥時候都親不夠。
“爺爺奶奶想你哩,放假就回來哈,給你爸媽說,奶奶給你留著好多好吃的……”
…………
周末回家,我在廚房叮叮當當做飯,鍋碗瓢勺碰撞出幸福的交響曲!母親和她遠在南方的孫女通過微信視頻親熱地聊天,即使面對面還想念的不得了,惹得我這當閨女的都醋意萌生啦!這也不怪她們,因為疫情,弟弟一家三口去年春節就沒有回家過年,老兩口心里空落落的,他們的內心時常被這份濃濃的思念和牽掛填的滿滿的。弟弟說今年一定早回來,多住些日子,陪陪一生操勞的父母。父母整天掰著手指頭數著他們回來的日子,經常問我學校什么時候放假,其實是側面打聽他兒子一家啥時候回來。那份想念啊,真是望眼欲穿。
去年剛剛踏進臘月門,父親就開始準備年貨。雖然我一再給他說超市隨時開門不用買那么多東西,夠用就好,可是他偏偏不聽,認為過年就得多準備年貨。以前日子苦,供我們姐弟倆讀書年年日子都緊緊巴巴,過年我們是不敢奢望有多少新衣服,有多少好吃的。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不發生火上澆油,雪上加霜的事就很欣慰了。這些年我和弟弟都如愿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家里的日子也漸漸殷實起來,美食新衣已不再是只有春節才盼望的奢侈品。但是“年”在父母一輩的眼里還是至關重要——像小鳥一樣飛翔的兒孫們會團聚在他們身邊,平時寧靜的小院如鳥巢一樣嘰嘰喳喳,熱鬧非凡。
冰箱里漸漸滿了,牛肉、羊肉、海鮮、排骨……上上下下滿滿當當;零食柜也滿了,瓜子、花生、糖果、開心果等各種美食充盈其間,都快關不上門了。對聯也買了,父親有文化,那些大紅春聯都是他精挑細選的,富有濃濃的書香味;“默默無聞育出桃李滿天下,拳拳有志造就棟梁興中華。”,“傳道授業含辛茹苦,樹人培才鞠躬盡瘁。”……父親邊欣賞邊嘟囔:“等臭小子回來讓他貼……”言語中充滿驕傲和欣喜!
母親扎著圍裙忙得像個陀螺,把每個房間里里外外打掃得一塵不染;蒸各式各樣的花糕,那些洋溢著棗香的年糕蘊含著來年的吉祥如意;蔬菜水果更不用說了,大籃小籃往家運,好像買多少都不夠過年用似的……嘴里念叨著:“過個年真累,把腰都累折了,腿都跑斷了……” 但是她老人家依然快樂地忙碌著,眼角眉梢的皺紋里都藏著笑。
臘月二十六本來是弟弟一家到家的日子,電視新聞上播報因突發新冠病毒全國告急的消息瞬間鋪天蓋地般襲來。為了人民的安危,有效防止病毒傳播,黨中央急令封城,封村,禁止走村串戶,禁止聚集拜年……舉國上下響應黨中央號召,居家隔離,控制疫情。大部分在外工作的游子不能回家過年,弟弟一家也不例外。弟弟的一通電話讓忙碌的父母靜下來,看著一堆年貨發呆,好像瞬間丟了魂。直到我那懂事的兒子留在老家陪姥爺姥娘過春節,他們臉上才泛起久違的喜悅。
那是不平凡的一個春節啊!是所有人心中抹不去的印記。疫情擋不住時間老人前進的步伐,今年的春節又翩翩而來。新冠病毒仿佛一個怪獸,再一次在北國掀起波瀾。為了祖國的安寧,為了人民的健康,今年應該也是一個安靜的年。弟弟的回家夢,父母的團圓夢又要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父母很樂觀:“不就是過年嗎?只要你們平平安安,在哪里過都一樣,咱聽國家的話……”聽到這些話我心里釋然。
周末給父母買了一部新手機,超大內存,高清視頻,極速上網。透過屏幕父母年里年外都能隨時看看他們的孩子,天天和孩子們團圓!
過年作文的作文篇8
隨著爆竹劈哩吧啦的歡喜聲。又迎來了一年中最快光的時光——新年,我們用笑聲迎來了新年,在這一天中,我們迎來了新的陽光,新的空氣,新的草根,大地中的萬物生靈都是新的,就連公路也是新的,自然新公路上就有新的彈腳石,那生活中不也就有新的彈腳石嗎?
那既然有新的彈腳石,我們也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用我們新的腳步去跨越這些新的彈腳石,OK?
新的一年的到來,也預示著我們將有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過去的錯誤我們可以一概不究,隨著歡慶的爆竹聲,把以前的一切污穢統統除去。迎來的是今天更加見采的自我,我們也要在新的一年里創下輝煌。
新的一年,伴著清脆的爆竹聲,我們將所有的煩惱拋到九霄云外,迎來新的一年進而生機勃勃的自己。也許過年可以讓我們改過自新,給自己一次機會,也許這就是對新年渴望的要求吧!
雖然過年可以讓我們淡去一切不快樂,但也會迎來一些煩惱和隨著年齡增長的憂愁。
俗 話說得好:“爆竹聲中一歲除。”也伴著爆竹聲的響起,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又懂事了,慢慢能夠理解一些人生哲理,沒有兒時那種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生活,迎來的總是少年的憂愁。
兒時,我們總是依偎在母親的懷里聽故事,也是過著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主”生活,而隨著過年,我們不知不覺在長大,我們總要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問題也不能像兒時一樣向父母哭訴,現在必須要自己挺身向前了斷,長大了,遇到的事情了。當我們苦惱時,想流淚時,但想起自己已經是半個大人啦!不能那樣整天像孩子一樣流淚。
一年一年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一長大,我們就要有的事情等著我們來做,也有各市地我重任等著我們來做,也有許多重任等著我們去扛,兒時,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無時無刻不享受著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潤。現在,我們是祖國的棟梁,要頂著橋面,任憑風吹雨打,是啊!長大了,就要去承擔一些責任,知道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用功績來彌補,還要為社會奉獻自己應盡的義務。
是啊!我們期盼過年,期盼的是那份嶄新,期盼的是那份生機勃勃,期盼的是那種改過自新,同時我們又恐懼過年,恐懼的是自己會慢慢長在,慢慢走向衰老,走向人生的盡頭,恐懼的是那些重大的責任和風吹雨打,恐懼的是我們將擁有的不是無憂無慮,而是千愁百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