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作文
過年的作文篇1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餃子,蒸年糕,打燈籠,放鞭炮。”當這首兒歌唱起時,就意味著春節即將來臨。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們盼望著假期和團圓,小朋友們也期盼著“壓歲包”。
每年春節我都是回奶奶家過,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早上起來,我就開始忙活著幫爺爺貼對聯和“福”字。可是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福”字為什么要倒著貼呢?爸爸告訴我:“春聯又稱對聯,它用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句子抒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聽完爸爸的話,我終于明白原來這簡單的對聯還蘊含這么多的道理。
不知不覺間就到了晚上,奶奶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吃著美味的年夜飯,看著春晚,其樂融融。吃完飯我和弟弟妹妹們一起玩耍,媽媽和奶奶則開始包餃子,看著媽媽包得像元寶一樣的餃子,我躍躍欲試,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終于成功啦!哈哈,今年我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包餃子。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和媽媽還沒醒來,大公雞就開始叫了,看來我必須早早的起床了,否則會讓大公雞瞧不起的。在我洗臉的時候,外面到處都是鞭炮聲,這讓我想到了王安石寫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確,春節除舊迎新,萬象更新,到處一片歡樂與祥和。過了一會兒,奶奶端來了一大盤餃子,吃著自己包的餃子,覺得特別的香呢。
今年過年,我不但和大家一起團圓,還知道了很多關于春節的傳說,最主要的是學會了包餃子,真是收獲滿滿!
過年的作文篇2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最期待的節日,也是一家老小團圓最重要的節日。我在這春節里也享受著濃濃的年味。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所以一進臘月,家家戶戶都開始忙開了,我們家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我一接到放寒假的指令就馬不停蹄地飛奔老家,最開心的就是和爺爺一起上街。爺爺一大早就騎著電動三輪車載著我,上街購置各種各樣的年貨:春聯、煙花,還有各種口味的糖果和水果等等。直到三輪車的后備箱都放不下,我倆才心滿意足地回家了。雖然這樣的場景每年都在重復上演著,可我的心里依舊感到滿滿的新鮮和幸福,大概這就是年特有的味道吧!
購置好了年貨,到了臘月廿三,送完了灶王爺,我們家就到了最忙碌的時刻,全家出動開始做過年的包子了,在我們老家,包子稱作饅頭。爺爺奶奶拿出早幾天就準備好的發酵引子,搬出一盆盆現做好的餡料,咸味的有薺菜肉餡、蘿卜絲肉餡、青菜肉餡,甜的有紅豆沙餡、黑芝麻餡,爺爺說這象征著五福臨門,多好的寓意啊!接著鄰居們也來幫忙了,只見他們把面團分割出均勻的小份,然后攤開面皮,包上餡料,把皮子折成均勻的十幾道褶子,聚攏、捏緊,一個圓滾滾、白胖胖的包子就做好了,然后再把它們一個個擺好在蒸籠里,擺滿圍成一個同心圓。這時候大灶上的水也燒開了,蒸籠放在大鍋上,大火燒開幾十分鐘之后,屋子里被一時半會散不開的水汽氤氳的煙霧繚繞,隨著揭開蒸籠,面香夾雜著菜香立刻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蒸好的豆沙包,顧不上燙,一口咬下去,軟軟的面皮裹著豆沙的香甜吃到我的嘴里,滑進我的胃里,把我的饞蟲全部引出來了,三下五除二,香甜的包子就這樣被我“消滅”了,真甜呀!我想,我吃進去的是包子,到達我內心深處的卻是家里才有的年味吧!這種味道是期待、是忙碌、是團圓、更是深植在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幸福!
這不,吃著吃著,在外上班的爸爸媽媽回來了;吃著吃著,最熱鬧的大年三十就來了,和家人一起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伴隨
過年的作文篇3
【我的過年記憶】
在我們的那個小鄉村,進了臘月門的村集總是熱鬧的。買賣東西的人多了起來,小販們自發地找個空曠的地方擺攤,這一堆兒那一片兒,賣的總是各類年貨,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交雜在一起。而我總喜歡站在賣春聯和年畫的攤位旁,哈出熱氣搓熱雙手,一站就是半晌。這些賣春聯的小販也不吆喝,地上鋪一張長長的塑料布,各式各樣的春聯往地上一擺,小販便坐在旁邊,等著顧客光臨,他們似乎并不心急。買春聯的人也不用特地量尺寸,自家大門的尺寸早已了然于胸。只需根據自己心中的期盼,便能挑選出一副副中意的春聯。有時我也跟著奶奶趕集,奶奶用粗糙卻很有溫度的手牽著我,說:“妮兒,看看你喜歡哪副對聯,咱把它買回家去。”我便伸出手指,裝作大人模樣,對這遍地的對聯評價一番。選到了滿意的春聯,我會開心地手舞足蹈。那時,我的快樂便是奶奶的快樂。
到了大年三十,奶奶便張羅著包餃子,吃過午飯,奶奶便和起面,粗糙的雙手,有力地在盆里揉搓,半盆面粉,在她手里翻來覆去,不一會,光滑圓潤的面團就揉好了。我呆呆地看著奶奶的手藝,總想學學,卻始終弄不好。每一次奶奶都會耐心教導我,說話時,她的眼睛笑得瞇成一條縫,眼角紋路也跟著顫動。“妮兒哎,和面時手不是這樣揉的,來,看我慢慢做一遍。”奶奶頓了頓繼續說:“和面要有耐心,慢慢都能有進步。這和面的道理跟做人做事是一樣的,你說是不是?”奶奶的諄諄教誨如門檐燈籠垂下的溫柔燈束,為年少懵懂的我指點方向。
光陰流逝,我細數流年,憶往望今,曾經的那個小鄉村多了許多歡聲笑語,村民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又到年關,我與奶奶在高大寬敞的新居里,感受著屋內暖烘烘的氣息,享受著快樂與幸福的時光。奶奶和面,我也洗凈手,幫奶奶揉面,耳畔又響起奶奶說過的話,一句一句,覺得手里和面越發有力道。奶奶望著我揉面,依舊含著笑。
過年的作文篇4
過年了,過年了!隨著炮竹一聲響,全家齊聚把酒歡。老老少少福滿堂,辭舊迎新共暢懷。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們去老家放鞭炮,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歡歌笑語,完全融入在春節的喜慶氛圍之中,路邊的景色被節日襯托得格外的美麗。到了老家,我的叔叔早已給我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鞭炮,真是數不勝數,我和弟弟望著那些形態各異的鞭炮,別提有多開心了。
剛開始,我還是有些膽怯,生怕放炮時會炸到我,只是先拿著一個小小的摔炮扔到地上來嘗試炮的威力,往地上一摔,只聽到“啪”的一聲炮響,原來也沒那么嚇人。后來,我慢慢適應了炮的響聲,膽子也就越來越大了,便和叔叔一起玩名叫炮中的“二天雷”。為了安全起見,我先觀察叔叔是如何點燃大雷炮,只見他左手拿著打火機,右手拿著炮,點燃后迅速將炮扔向遠方,只聽到“嘣”的一聲巨響,不愧是炮中,爆炸的巨響仿佛能夠穿破人的耳膜,和之前我
點放的那些小炮相比,簡直就是不值一提。雖然它響聲震耳,可就是這聲巨響吸引住了我的好奇心,急切的想要試一試。我學著叔叔放炮的動作,點燃了一個,急忙地扔了出去,隨后也是一聲巨響,我成功了。之后,我和叔叔連續點放了好多的大炮,爆炸聲一次又一次在我們耳邊響起,弟弟妹妹們也都為之興奮不已。不一會兒,我就熟練了點放大炮的技巧,便和叔叔又“發明”出了大炮炸蓋子的新玩法,我先把炮點燃,放在地上,叔叔迅速拿起一個鐵蓋子,蓋在炮上,隨著一聲炮響,鐵蓋子迅速“飛”上天,直沖云霄,這個玩法無比神奇,迎來了一次又有一次的歡笑聲,可是爸爸媽媽卻有些擔心,他們覺得這種方法有些危險,便讓我們停止了這種玩法。但是不管怎樣,我和弟弟妹妹們還是覺得放炮是件很開心的事。
點放煙花爆竹是我們國家過春節的傳統習俗,給家家戶戶過年增添了幾分年味。爸爸說我們的國家因為環保問題正在取消春節里燃放煙花爆竹這個習俗,也許環境保護對于我們來說更加重要,畢竟,愛護地球、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我以后也要遵守這個規定。不過,點放煙花爆竹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真是希望人們能發明出沒有污染的煙花,那樣我們就能同時擁有快樂春節和綠色的生態環境了。
過年的作文篇5
開炸鍋,是魯西北地區——至少是茌平、高唐一帶,對炸年貨這一年事的形象說法。開炸鍋是過年的重頭戲。在我生活不富裕,食物不很豐fengshan贍的兒時,開炸鍋是我過年最期待的事情了。
那時候,家境好的鄉親會提前開炸鍋。當炊煙裊裊升起,當空氣中飄蕩著讓人垂涎三尺的香氣,我便一遍又一遍問娘,什么時候咱也開炸鍋。娘一般會選擇臘月二十八這天——日子提前了,會加劇炸貨的消耗,過了年來親戚或者走親戚(你相信不?那時來親戚走親戚的主要吃食和禮物就是各種炸貨),就會捉襟見肘。
開炸鍋這一天,老爸和娘會早起,做各種準備工作。
要炸的東西最多的就是藕盒子。藕盒子需要夾餡,事先洗好的藕要切片。一個藕片要切兩刀,一刀不能到底,要留著點,藕片不能切太厚了——炸起來不好起鍋,不容易熟;又不能太薄了——太薄容易脆斷,夾不上餡的。所以,這是個技術活兒。這活兒,一般都是娘來做。
老爸的拿手絕活就是和面糊。和面糊看似沒啥,這里面卻很有技術含量,不單單是稠了加水,稀了加面那么簡單。面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下面的工作。面糊要稠稀適中,不能“牛筋”了,更不能有面疙瘩——有面疙瘩下鍋時,容易崩,這猶如一顆小型炸彈扔油鍋里,熱油飛濺可要傷人的。和面糊要用新壓上來的涼水(那時還沒有自來水,家里吃水用壓水井),要提前和好,醒著。
夾餡就是弟弟和我能做的事了。餡一般是胡蘿卜,娘事先煮熟了,攥去水分,剁碎,加入花椒面、鹽、蔥花,要咸淡適中。
除了藕盒子,還要炸丸子,炸魚。丸子,有綠豆丸子、饃饃丸子。綠豆丸子當然是綠豆面的。饃饃丸子是蒸好的饃饃扒皮,揉碎,加入面粉、水,鹽、蔥花,或者剁碎的香菜,和好。這樣炸出來的丸子很暄,不發死。炸魚呢,帶魚是必備的,老爸還買咸鲅魚,咸鲅魚聞起來味道好極了,吃起來太咸了,口感也不怎么樣。它不如鮮鲅魚或者帶魚好吃。
準備就緒。油已倒進鍋里,我這火頭軍該粉墨登場了,大鍋頭,燒棉柴或者劈柴。燒火,也是技術活兒。該大必須得大——掛著面糊的藕盒子乍進鍋時,火必須得大;該小必須小——藕盒子浮出油面,那火就不能太猛了,不然,外面糊了,里面還不熟。所以呢,燒火火候拿捏好了,炸出來的東西色澤金黃,而且不會半生不熟。這是我多年經驗所得,一般人我可不告訴他。
炸出來的第一碗藕盒子,要先上供,要讓天爺爺地奶奶嘗一嘗后才可以吃的。這是多年的習俗了。
一盆盆金黃色的藕盒、丸子、炸魚,是多半天忙碌的成果,也是過年餐桌上的美味。在那些食物不甚豐裕的年月,藕盒丸子炸魚,是餐桌上的主角。這些東西,通常要吃到二月二——天氣暖和了,有的長了綠斑或者變了味,娘也舍不得扔掉。
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而今,炸鍋,過年還是要開的。只是,我們都少了一份期盼。娘說,今年過年,不炸那么多東西了。多咱愿意吃了,多咱就炸。什么年不年的,現在的日子,要啥有啥,天天像過年。
娘說得對。現在的我們,欣逢盛世,國泰民安,衣豐食足;現在的日子,真的是——天天過年!
過年的作文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過年了……除夕之夜,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它們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景象。盼呀盼,重要把春節給盼到了。那么春節有什么習俗呢?趕緊去找一找吧!“哇,好香啊!”我剛想走出去,卻被香味吸引了回來。一瞧,原來是奶奶在煮餛飩,我趕緊跑進廚房,問道:“奶奶。今天我們為什么要吃餛飩?”奶奶說:“在除夕夜10點的時候都要吃餛飩,就叫“餃子”(交子)。慶祝新舊交替,子時來臨!還有,就是餛飩和“餛囤”諧音。浴室五谷豐登!”哦,我知道了,找到了一個習俗——“吃餃子”!走出家門,我看見了一條金龍在不斷翻滾,原來是舞龍大拜年呀!瞧,金色的巨龍在舞龍隊員手中不斷變換造型:滾龍、盤龍,龍身隨著龍頭起伏,搖頭擺尾漂亮極了!呵呵,這么重要的習俗,怎么能忘記?又找到一個習俗——“舞龍”。捏糖人兒是民間傳統的絕技,已很少見了。這玩意兒不僅好看好玩,玩完后還能吃,一般小朋友見了都喜歡,因為平時見不到,一旦見著了就不肯走了,不是纏著大人買就是跑回去要錢,實在沒有錢了就眼巴巴的圍在一邊,手指含在嘴里,盯著這糖人是怎么變出來的。這時捏糖人的師傅用一個小鏟取出一點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迅速捏出要做的人物大體形態,然后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里,再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出來了。晚上,原本寂靜的天空一下子明亮熱鬧了起來。一道道托尾巴的火光沖上了天空,轟鳴的響聲中,一朵朵絢麗、迷人的花兒盛開在夜幕中。四下里鞭炮聲此起彼伏、龍騰虎躍,令人興奮。一家人團聚在桌子旁吃著豐盛的晚餐。我們心中都蕩出一份溫暖、甜美。在這紅紅火火的大年中,我們很開心的吃著、玩著、樂著。
那個丫丫頭嘞也是我。
過年的作文篇7
我的家鄉是三德范,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里的春節有著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里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著父母吵著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里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著,什么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著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著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著是多么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煙花爆竹。小孩跟著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里逛著,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里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著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才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里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閑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著那種興奮的心情看著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跡……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溫馨洋溢的屋子里,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著可口的飯菜,看著引人入勝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春節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著新衣服,邁著輕松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里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娘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春節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抬桿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著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云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過年的作文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好詩,每到過年時候,小伙伴們便開始吟誦這首喜氣洋洋的詩,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大年三十,是我們中國傳統新年——春節的前夜。按照傳統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從外地趕回老家,團聚在一起,吃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瞧,媽媽和我也回到奶奶家。
來到街口,我遠遠地看見到處都是紅色:家家戶戶都貼著紅對聯、紅福字;來來往往的人們有說有笑,在街上挑選年貨,買煙花爆竹……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一到奶奶家,我們就忙里忙外,準備著即將到來的年夜飯。今天,吃飯的人也比平日多了,媽媽、嬸嬸、叔叔、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豐盛多了,雞鴨魚肉樣樣齊全。吃飯過后,大家在一起談天說地,聊聊天,喝喝茶,說說話。春節真熱鬧呀,我真想天天過春節。
我早早地吃完了飯,跑到電視機前,拿起遙控器,準備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時間還早,春晚還沒有開始呢。我拿起煙花,興致勃勃地跑出了家門。來到大門前,我們把煙花都在同一時間全部點燃。那一瞬間,猶如百花齊放,那五彩繽紛的景象把我們幾個都看呆了!那一瞬間的美麗是無與倫比的。不一會兒,煙花就被我們放得一干二凈了。
大年初一,我們去大姑家拜年。臨走之前,姑姑要給我壓歲錢,我說:“不要了,我已經這么大了,不能再要壓歲錢了。”媽媽說我長大了。
過年也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讓我們在這新的一年里攜手并進。新的一年,加油吧!
過年的作文篇9
盼星星盼月亮,除夕終于到了!
除夕是農歷年中的最后一天,也稱過年。其實除夕二字的由來還有著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怪獸叫做“夕”,它會在冬季給附近的村民帶來很大的災難,所以村民就用碎竹節和鞭炮對它進行驅趕,俗稱“除夕”。
除夕,也是我們民族一個具有古老意義的節日。在這樣的日子里,一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我們過年最開心的時刻了。除夕那一天的中午,我們陪著外公、外婆一起與舅爺爺一家人,在外面的飯店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午飯結束后,我們和爸爸一起與各位長輩告別,風風火火地趕往我們晚餐的目的地——大通湖。
路上,好一派美麗的風光,江洶涌,橋高大,雖說江比不過海,但也很是壯觀。大約經過了3個小時車程,我們才趕到老家,到達的時候,爺爺奶奶早已經準備好了晚餐迎接我們的到來。
我們坐在一起,舉杯同慶,開開心心地吃起了團年飯。吃過團圓飯后,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坐在電視機前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從窗戶向外望去,萬家燈火通明,在這個合家團圓的時刻,家家戶戶都傳來了開心的笑聲。十二點的鐘聲很快就敲響了,外面一下子變成了煙花的世界:有的像大紅花,有的“龍鳳呈祥”,有的“吉祥如意”,還有的“天女散花”......它們把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異常好看。
除夕那一天,我非常的開心!
過年的作文篇10
先把天爺、灶爺、財神爺都請來,然后,買黃表紙一刀,紅蠟燭一把,香一盒,金箔一疊,三個香爐,幾掛鞭炮,香爐里填滿五谷雜糧。灶王升天時,點三根香,兩支蠟燭,兩個元寶,一掛鞭炮,磕頭、誠信地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臘月二十三那天晚上,我順著娘在夢里說給我的話,一步步走在習俗里,走進時光深處童年里的年關——
過了小年,村子里就遠遠近近開始飄起零星的鞭炮聲,那聲音似乎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人們:年來了,年來了……是啊,年來了,我就有新衣可穿,有紅花可戴,有母親和姐姐做的大包子小餃子炸丸子可吃,還有不少好玩的,重點是還能得到一兩角壓歲錢。哎呀,真是越想越美了!于是,我天天掰著指頭算日子,希望太陽早些落下,早些升起。
“二十六,割塊肉”。那天,是我們莊和村后街最熱鬧的時候——殺豬日,地點就在我家大門口外的一大片空地上。叔叔大爺們一邊興高采烈地聊著新年愿景,一邊有條不紊地給一頭頭大黑豬放血、熱水浴、刮毛、開膛破肚、取下水,然后整個豬被割成兩半,放在地排車上拉走待賣。我們這群小孩子你推我擠地咋呼著、圍觀著,趕都趕不開,單等那個主刀的大爺從熱氣騰騰的豬肚子里掏出豬尿(suī)泡吹成氣球,他故意逗那些男孩子們你掙我搶到面紅耳赤,強者得之后,一哄而散當球踢去了。之后,會有人繼續等下一個。
我們女孩子不要那個,我總感覺有點臟。我們只求叔叔大爺給一個豬蹄甲就夠了,里面放上一團豬腸子上剛擼下的溫熱花油。入夜,將豬油點著了,豬蹄甲里發出“滋滋”化油的聲響和油香。我們即刻像一群歡快的螢火蟲在黑黑的街上飛來飛去,小心翼翼地擎著手里的燈,擋著隨時襲來的風。我暗暗地祈禱風小些,不要刮滅我的燈,讓它像天上的星星一樣,亮得久些,再久些。
最開心的事,還有跟著母親一起去趕年集。她答應買完年貨會給我和弟弟買一樣吃的或玩的。弟弟選了糖稀,我在糖稀、頭花和變花之間最終選擇了變花。那些花瓣是用蠟燭油浸過的彩紙折疊起來的(防水耐玩),再用一兩根細鐵絲將其串連成花的形狀纏在兩根竹棍上,兩手隨意的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扭動竹棍,它就會變出各種花樣來,像一只輕盈的彩蝶在我的手里上下翻飛,真是奇妙極了!我用魔術師一般熟練的手法操縱著那只蝴蝶,弟弟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忘了纏動的糖稀流得他滿手都是,像夏日松樹干上溢出的琥珀色樹脂。看著他驚訝發呆的表情,我得意的笑了。之后,我分享弟弟的糖稀,弟弟分享我的變花。誰知,他竟不小心把它搞壞了,害得我哭了好久的鼻子。
“二十八,把面發”。母親把包好的一大筐包子放在屋子中央的飯桌上晾著,她說先不能吃,要等年后走完親戚剩下了再吃。就著昏黃的油燈光,我自告奮勇的幫母親把那些包子摞成了一座高高的小山。誰知那小山竟長了嘴巴,它調皮地一陣陣朝著我吹出誘人的香氣。半夜醒來,我實在受不住肚子里那條大饞蟲的鼓動,就悄悄地拿了一個,趴在被窩里,面向墻壁和它一起共享了那人間美味。我一下一下輕輕地嚼,它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咽,盡力不發出一點聲響。天亮了,我很慶幸母親沒有發現,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了下來。
直到現在,每當吃大包子的時候,我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懷念起那種味道——微微發酸的面香里包裹著的白蘿卜、粉條、豬油渣混合在一起的香氣。在我的生命里,那種香氣好珍貴,珍貴到,拿多少錢已買不起。
“三十,包餃子” 。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母親和姐姐吃過午飯就開始和面剁菜調餡,整整一大晌,包了幾鍋拍蓋,有三十晚上的,有五更天的,有大年初二的。三十晚上下包子時,父親點了一小掛鞭炮,我和弟弟遠遠地捂著耳朵等鞭炮放完了, 就連忙在一地黃紙皮里翻找啞炮(沒響的鞭炮),吃完飯又去附近的鄰居家找。回來后把那些啞炮的皮剝開,將火藥輕輕聚攏在一張本子紙上,然后,由勇敢的弟弟用一根長長的香點燃了(我不敢),只聽“噗”的一聲,橘紅色的溫暖的火花四濺開來,如一朵盛放極致的美艷菊花,我和弟弟高興得又蹦又跳。因為,那煙花是我倆親手創造的呀。
天漸漸黑了,母親叫我和弟弟快點睡,說天不亮還得帶我們給院里的爺爺奶奶叔伯大爺拜年去。我倆聽話的趕緊睡了,因為一覺醒來,我們就可以得到那等了一年的可愛的壓歲錢了。
朦朧中,忽然聽得母親驚慌失措的叫聲,原來是放在灶臺上的一大鍋拍蓋餃子不翼而飛了,上面壓餃子的一張黃草紙和幾根筷子還在。我驚恐地從炕上的被窩里悄悄探出小腦袋,看到父親愣愣得沒了注意,母親急得眼淚直掉,嘴里嘟囔著:老天爺,我這是造了什么孽啊?然后又點燃香燭元寶祈禱老天爺發發慈悲什么的。大姐二姐三姐也起來了,大姐鎮定地環顧了一下周圍說先別急,咱都各處找找吧。一陣緊張的搜索后,是二姐搬開了風箱,在灶臺的風道里發現了那些失蹤的餃子。原來作案犯是那些饑餓的老鼠。那年月,糧食沒有老鼠多。母親和姐姐小心地把那些沾滿草木灰的餃子清洗干凈了,我們一家人終于圍坐在一起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年夜。遲到后的那一角壓歲錢被我緊緊地攥在手心里,攥出了汗。
母親曾說:年關年關,過年就是過關!小時候,我總是殷切的盼望過年,卻不知道父母微笑的背后深藏著幾多心酸。
流年似水,往事如昔。童年里的年關,在我生命的長河中早已豐盈成一粒粒閃光的珍珠。我安坐在那一粒粒珍珠里,依舊單純地快樂著,幸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