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作文反思
過年作文反思篇1
外婆家在農村,農村中的廚房里大多都有一口土灶。外婆家的土灶是由磚頭壘起來的,外面貼著白瓷磚,灶后有兩個長方形洞口,上面的一個是用來燒火的,靠著地面的就是通風口了。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炸糯米圓子。先煮一大鍋糯米飯,稍稍晾涼一些,加入肉、大蒜之類的配料大力攪拌,然后再搓成一個個小圓子。土灶上一鍋油已經燒熱,糯米圓子一個個下鍋了,軟塌塌的小圓子剛到油鍋里就被沸騰的氣泡吞沒了。等圓子一個個浮起來,就可以出鍋了。糯米圓子撈上來時,你會驚奇的發現,它們仿佛經受了熱油的洗禮,披上了一層堅硬的鎧甲,從軟弱的孩子變成了鐵骨錚錚的漢子。
我的任務就是燒火,炸圓子時必須要滾燙的油,自然需要不停的燒火。我從一年級起就幫外婆燒火,現在也算是個燒火的老行家了吧!我第一次燒火時,外婆就說:“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燒火時一定不能將灶眼都堵起來,否則火就燒不旺,要照‘井’字形排列……”“人要忠心,火要空心”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里,小時候只是將它當作燒火的方法而已,但是隨著我的一天天長大,這句話也有了別的意義……
糯米圓子,是我過年最深的記憶。
過年作文反思篇2
我們有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這個民族有一個盛大節日——春節。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邁著輕盈的腳步,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大街小巷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息,各個商場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們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臉上洋溢著節日快樂的笑容。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嘛,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春節吧!
掃塵應該是拉開了春節的序曲。“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即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搞一次衛生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新春。我們小孩子也經常跟著爸爸、媽媽后面忙來忙去,雖然有時幫的是倒忙,但是心里還是喜滋滋的。
王安石在《元日》寫道:“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新年我最高興做的事就是貼春聯呢!我國最早的春聯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現在春聯內容是五花八門,但是總的意思都是一些吉祥話。每年春聯都是爸爸親自執筆,當然今年也不例外。爸爸拿起筆賣起了關子,笑著對我說:“兒子,今年春聯寫什么呢?” 我不假思索地說:“今年是虎年,今年的春聯都和虎有關。”爸爸說:“好!今年風調雨順,我們家大門就貼‘虎躍龍騰生紫氣,風調雨順兆豐年’。”爸爸真是先下手為強,我不甘示弱:“那爸爸你們房間就貼‘江山秀麗春增色,事業輝煌虎更威。’祝爸爸、媽媽‘事業如虎’。”媽媽也趕來湊熱鬧,“兒子你的房間干脆就貼‘虎躍龍騰興駿業,鶯歌燕舞羨鵬程。’橫批就叫‘ 虎躍鵬程’。媽媽希望你鵬程萬里”。我調皮地說:“媽媽你太有才了!”爸爸、媽媽笑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了。
到了晚上,該吃年夜飯了。我家的菜桌上擺滿了一大桌美味佳肴,有羊肉,有鯉魚,有牛肉,還有年糕……羊肉代表喜氣洋洋,鯉魚代表鯉魚跳龍門,還代表年年有余,牛肉代表牛氣沖天,年糕代表一年比一年高,每樣菜還都有一個吉祥的名字呢,有“年年有余,恭喜發財,五谷豐登……”真是一桌有意義的年夜飯啊!
吃完年夜飯,我們全家人團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晚會。這已經成為過春節有一文化大餐。今年的春節晚會,兒童舞蹈《玩具店之夜》 ,玩具店的玩偶突然復活并跳舞狂歡,我看到了熟悉的喜洋洋,機器貓,非常可惜這是春晚唯一一個兒童類節目,我看了顯得還不夠過癮。劉謙的魔術看了讓我們覺得真是不可思議,錢和手怎么從玻璃中穿過去?趙本山的小品,讓我們百看不厭。更讓我們敬佩的他帶病堅持演出。小虎隊的歌曲《愛》、《蝴蝶飛呀》、《青蘋果樂園》更讓我如癡如醉。
到了十二點了。美味的餃子熟了,薄薄的皮兒,多汁的餡兒,還有那澆上了調味料的精瘦肉。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雖然,它們還是普普通通的餃子,但是,它注入了幾種特別的味道——濃濃的年味,還有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我輕輕地咬,細細地嚼,慢慢地吞下,回味悠長。午夜時,耳邊的煙花炮竹的聲音更大了,此起彼伏。一顆顆禮花騰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開,有的像有節奏飛舞的流星,有的如閃閃發光的金環,有的像綻放著菊花,有的還像滿天的繁星……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一睜開眼睛,就看到爸爸、媽媽為我準備的壓歲錢。我拿著壓歲錢心里可高興了,這下我可以買自己喜歡看的書和玩具了!我穿上了嶄新的衣服,連早飯都沒有來得及吃,就去給爺爺、奶奶拜年了。我一見到爺爺、奶奶我就說:“祝爺爺、奶奶在新的一年里,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事如意!”他們聽了笑得合不攏嘴。連忙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壓歲錢。我拿著壓歲錢,調皮地說:“等我長大了,我給你們‘壓歲錢’。”爺爺聽了并沒有生氣,說:“到那時,爺爺、奶奶就想清福啰!”
正月十五又是春節的一個高潮。當然了,元宵節最不能少的就是元宵,煮好的元宵,放進嘴里,軟綿綿的,輕輕咬一口,元宵中的餡便溢到嘴里,甜滋滋的,不知有多好吃!到了晚上,就更熱鬧了。晚飯后,我們一家一起去洪澤湖文化廣場看燈展,一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當我們走近廣場,哇!那里已經是人頭攢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彩燈,展現在我們眼前。有“八仙過海”、“鯉魚跳龍門”、“哪吒鬧海”、“虎嘯神州”……讓我看得眼花繚亂。
春節是我們大家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展望牛年,我衷心地希望一切都很牛。
過年作文反思篇3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是舊的一年的結束。許多為了生計而奔波的人都會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過年,與家人團圓。
春節到了,家里會貼窗花、貼對聯;大街上張燈結彩,放著喜慶音樂,到處都是一片祥和、喜慶的景象。小朋友們穿著新衣服,蹦蹦跳跳;老年人也露出開心的笑容。
為什么春節會放鞭炮呢?我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它就會出來傷害人命,因此人們那天都會躲進深山。有一次,來了一個白發老人說能驅走“年獸”。他穿上紅衣服,在窗戶和門上貼上紅紙,并在門口放鞭炮,“年獸”就逃走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和響聲。這就是過年穿紅衣服、貼春聯和放鞭炮的來歷。
春節會有很多活動,比如說搶紅包、放鞭炮,為的是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到過年,大家就會挨家挨戶去拜年,說吉祥話。我祝爸爸媽媽身體健康,他們給了我兩個大壓歲紅包,祝我學習進步、快樂成長。
春節每家都會曬曬自己的年夜飯,媽媽在做年夜飯,爸爸在忙著包餃子,餃子的`形狀像元寶,象征新的一年財源廣進。經過媽媽辛苦地忙碌,年夜飯終于做好了,里面有雞有魚,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們家和和美美、越來越好。爆竹聲中一歲除,又一年過去了,我愛放煙花,更愛過春節。
過年作文反思篇4
【年:讓親人團聚,讓溫暖傳遞】
所有傳統節日中,新年,是一家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隆重的節日,也成為我兒時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
貼春聯 穿新衣 總把新桃換舊符
記憶中的新年,是從祖輩大掃除開始的。爺爺奶奶用掃帚、撣子對家里進行大掃除,并在門上貼上春聯、大大的“福”字,這就算是正式拉開序幕了。
小時候,村里沒有便利的網上購物,平時若想穿一件新衣服,要么去裁縫店做,要么去城區百貨商場購買。所以,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大喜事!每到過年,媽媽總會給我置辦一身新衣服,但在大年初一之前,我只能每天去看一眼、摸一下新衣服,天天數著日子,期待著把它穿上身。
舌尖上的美味 把酒話新年
快過年時,爺爺就會拿出家里蒸糕的一套工具。村上會蒸糕手藝的人并不多,所以,鄰居們都會請爺爺幫忙制作。就這樣,爺爺一蒸籠一蒸籠地做著糕點,而我就蹲在灶前生火,看著美味的糕點出籠,開心得不得了!如今,爺爺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一到過年,爺爺還是會蒸糕,這個儀式從未改變。
除夕之夜,家人歡聚一堂,吃著奶奶燒的家常美味。大人們斟點小酒,話一年來的人和事,小孩子給大人們一一拜年,說上吉祥話,送上祝福語,拿到壓歲錢。這幸福溫馨的場面不禁讓人感慨:在外拼搏再辛苦,這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守歲,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儀式。當大年初一零點的鐘聲響起,每家每戶都點燃爆竹,用這種方式喜迎新年的到來。“歡樂過新年,煙花燦九天”包含著大家對于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煙花聲、爆竹聲,不消不散,猶如昨日之聲,讓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回憶里。如今,我們不需要苦苦等到新年到來之際,才實現這些物質上的愿望。我們可以每天都穿新衣,每天都吃美味的菜肴,但是已找不到兒時的那種期待與興奮。
新年,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背井離鄉的人們回歸故里,陪著父母、陪著長輩,點燃家的溫度。于我而言,新年是傳承。我們不僅僅為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為他們提供精神上的富足。生活需要儀式感,新年更需要儀式感,只有讓后輩從小在這種儀式感中成長,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過年作文反思篇5
【年味里的豆腐】
“旋乾磨上流瓊液,煮月鐺中滾雪花。”這是對豆腐的絕妙描寫。論豆腐,要數我的家鄉江西省安吉市泰和縣橋頭鎮的最好。
家鄉的豆腐平時是不大做的,只有逢年才做。
家鄉的年往往是從臘月就忙開了,而做豆腐一般是在小年前后。做豆腐的前一天需要把碾碎的黃豆用水泡好。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要起來磨豆漿了。熟睡的我常常是在石磨的碾磨聲中被喚醒的。等我起來,水桶里早已裝滿了白白的豆漿了。石磨在哥哥姐姐的合力推動下,一圈圈地轉動著。姐姐一邊右手推著石磨,一邊左手拿勺子舀著摻水的豆瓣往磨孔里放,白色的乳漿便從磨盤的合縫中緩緩滲出,沿著磨壁流進磨斗,滴落在木桶里。磨豆漿雖是個力氣活,但卻很講究。每次豆子擺得越少,磨得越慢,制作出來的豆漿便越細,反之則越粗,偷懶不得,更馬虎不得。
磨漿后是沖漿、榨漿。榨出來的豆漿全部倒入鍋中燒煮。我加緊添柴火,大約十分鐘,一鍋豆漿開始沸騰。一種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逐漸在滿屋子彌漫開來。
做豆腐的技巧關鍵在于“下石膏”,萬一石膏用量不準,整個豆漿就是一汪清湯寡水,成不了豆腐。做好做壞,全憑手藝,全仗經驗。即便再經驗豐富的師傅,做豆腐也難免會有失手的時候。待鍋中煮沸的豆漿舀入木桶后,母親便將調試好的石膏水放入桶中攪拌。片刻之后,木桶里的豆漿漸漸變成了塊狀,這叫“豆腐花”,也叫“水豆腐”。圍在一旁的孩子們此時早已按耐不住,爭相舀一碗來喝。豆腐花加點糖或鹽,撒上點蔥花,入口清香,回味綿長,若是拌上些許姜末辣醬,那更是鮮美爽口,熱辣刺激,直讓你滿臉緋紅,滿頭冒汗。
就在我們爭相吃著豆腐花的時候,父親已在院子里的兩張長凳上架好了一副木梯。木梯上四個“井”字形木架一字排開,每塊木架下墊一塊托板,板上方格內平平整整地墊了一層紗布。母親把桶里的豆腐花舀入這些方格內,將紗布的四個角對折包好,在四板豆腐的頂層加一塊蓋板,最后再把石塊壓在上面。在石塊的重壓下,點點滴滴的水珠順著木架滴落下來,形成一個個水簾子,煞是好看。水滴滴落的聲音就像是一個個跳躍的美妙音符,顫動在我兒時的心間,令我無限陶醉。
不知過了多久,滴嗒的水珠終于收起了它們的聲音,四周便顯得很安靜。母親把石塊搬開,揭開蓋板,捏起紗布的一個角,小心翼翼地揭開紗布,一板白生生、水嫩嫩的鮮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做好了,但還不能閑著。母親在剛做好的豆腐中取兩板放到冷水里浸泡,這是留著正月吃的鮮豆腐。按家鄉的規矩,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不吃葷,也就是吃齋。而白豆腐便是所有素菜中必不可少的菜品。白豆腐外拌幾根蔥煮,色潔柔滑,鮮嫩爽口,也寓意著人的一生要清清白白。另外,還要留出一部分鮮豆腐放在八仙桌的抽屜中或是籮筐里,二十天之后再取出,放點辣椒粉、茶油和桔子皮等,制作成香辣可口的霉豆腐,也叫豆腐乳。而那些擠壓出來的豆腐渣則要將它做成一個個圓坨坨,進行自然發酵,待到除夕吃完年夜飯后,放在閑下的鍋中慢慢烘烤,做成一道別具風味的客家菜。
在我的家鄉,過年最看重的,還是年前做的煎油豆腐了。鄉間有個說法,油豆腐煎得好壞,將預示著來年的光景和家運的興旺。所以,油豆腐煎得圓鼓鼓的,全家人也就興奮無比,對來年充滿著希望和憧憬。而油豆腐一旦煎得扁平,這家的主人便會眉頭緊鎖,心里分外不安。年夜飯里,油豆腐燒肉也是一道重頭菜。做這道菜,需要用小火煨一個小時,待油豆腐浸滿湯汁,加入佐料。咬上一口,香味四溢,回味無窮。
時光荏苒,轉眼已離開家鄉多年。遷離故鄉后,母親再也沒有做過豆腐了。兒時年味里的豆腐,也成了我永遠的記憶。
過年作文反思篇6
今天是大年初二,媽媽帶著我去中國民俗文化村游玩。中國民俗文化村是國內第一個薈萃各民族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園的大型文化游覽區,它從不同角度反映我國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游客在園內可經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觀音、民俗音樂噴泉。
首先,我和媽媽來到了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頂是圓形的,建筑得比較矮,連我這樣的小孩進去時還必須彎下腰來。蒙古包內設備非常簡單,在蒙古包的中央,擺放著一張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擺放著幾把小椅子,在每張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濃的奶茶,讓人們品嘗。墻壁上,掛著蒙古族人民打獵用的弓和箭,還有他們非常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我和媽媽坐下來,一邊品嘗著香濃的奶茶,一邊欣賞著蒙古包,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接著,我和媽媽來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那里的摩梭族人民為旅客們講解了摩梭族獨特的母系社會。在母系社會,家里男人們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愛的女人家去過夜,早上再回到家,這叫做走婚。男人和母親家族生活在一起。就算男女雙方結了婚,男女雙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須生活在各自母親家里。
如果這兩個人生了孩子,這個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親和舅舅照顧,而孩子的父親卻回家照顧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家里由女人掌權。時間過得可真快,不一會兒,便7:30分了,天色已經很晚了。我和媽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中國民俗文化村。通過今天的游玩,我知道了中國很多民族特有的風情,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這樣有意義的活動。
過年作文反思篇7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于一年之始。
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是離家游子歸家的日子。總是伴著闔家團圓的溫暖,或是暖暖的年夜飯香。
除夕,春節前一天。離家的游子都歸了家,各家都傳來了濃濃的飯香。關于這飯,可是有著別的講究。首先,飯桌上一定要有魚,意味著“年年有余”,且這魚必須是一條全魚,意味著完完整整,可不能單是魚頭或是旁的。且肉也得是豬身上一部分一部分的,比如說豬肘子。我們這邊有個習俗,菜的數量必須是雙數,最好是個吉利的數字。而除夕這天大多數人都會和家人團聚,而不是去其他人家里拜訪。而這天晚上我們都會在家里看春晚,一家人團團圓圓的討論這個春晚哪個小品好看哪個節目精彩。
初一,我們會先早早的起床,長輩們總是讓小輩說吉利話。這習俗倒是和魯迅的《朝花夕拾》中長媽媽的想法有些相似。就算你是想初一睡一個懶覺,也會被拿大清早就響起了鞭子聲吵得睡不著。初一會先去最年長的人家里拜年。若是你家的老人是整個親戚中最年長的人,那么其他親戚都會來你家拜年,且主人家要準備好大魚大肉招待客人。
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三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在這一天都會回來。這事有好也有壞,這些阿姨姑姑們會給你帶上許多好吃的或是給你壓歲錢。亦或是這家一姑姑們會向你打聽你期末的成績。而我家未出嫁的小姑姑經常會被其他的姑姑阿姨們問道:“你看看你今年都30歲了,怎么還不結婚啊?”我想這可能是小姑姑心中最頭疼的問題了吧。不過小姑姑可是與我們這些小輩是相處的最為融洽的。
一直到了初五,年才會拜得差不多。初六,街上的商鋪們陸陸續續的都打開了門。而有一些上班族,從初六開始也開始和他們新的一年的工作。等到了初七,大部分的工作都要開始了。而到了初八,年前暫停的補習班也得開始了……
但是在近年來,年味漸漸的少了。每年的拜年就像是走個過場似的,沒有親情溫暖可言。而每年給小孩的壓歲錢,大概也成了大人們攀比的對象。本來一份祝福,硬生生的被夾雜進了銅臭味。在我們越來越長大了今天,希望等我們到了爸爸媽媽那個年齡,年味還會有。
過年作文反思篇8
【忙年】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臘八蒜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忙年的大工程從臘八那天拉開序幕。
臘八這天,勤勞的家庭主婦會腌臘八蒜。拿出經過夏、秋、冬三季已經有點發芽的大蒜,削去根部,然后放進準備好的瓶瓶罐罐或者小壇子里,倒上上好的山西香醋,把蓋子擰緊或者用厚塑料布密閉起來,讓醋一絲一絲地滲進大蒜里。在除夕到來之際,把已經浸染成淡青色的大蒜端上年夜飯的餐桌,輕輕咬一口,那香香的、酸酸的、辣辣的味道便在口腔里回蕩。
進入臘月,家家都開始了大量采買。趕集的人多了起來,有推著自行車的,有拉著地排車的,不寬的馬路熙熙攘攘。集市上花花綠綠的布料、成衣、紗巾,成功地吸引了女孩子們的注意。過年穿新衣,是讓每個女孩子興高采烈的事情。記得有一年,母親給我們姐妹三人每人買了一條紗巾,我的那條是褚色的,上邊是一些暗的龍鳳花紋,軟軟的,系在脖子里,那感覺、那色彩,至今還在我的記憶里熠熠閃光,永不褪色。還有年畫,五顏六色的,好看極了。
打掃衛生,則是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生存空間的一種方式。掃屋時,必須先用破床單把家具罩上,然后用長長的竹竿綁上一個沒有用過的笤帚。大人們用毛巾包上頭,舉著竹竿,掃過葦席,掃過墻壁。灰塵在冬日的陽光下飛舞,屋子里充滿了塵土的味道。等到塵埃落地,空間仿佛更開闊了。然后卸下窗簾,放在一個大鐵盆里,耐心地把棉布洗出本色。還有炊具和餐具,那時我母親是用堿面來清洗的,燒一鍋開水,放堿面,把鍋盤碗碟都一一清洗擦拭。
除夕到了,大人們忙得不可開交。父親這天會早起,燒熱爐子。然后開始炸魚、炸丸子、炸藕盒,以及一切需要炸的過年的東西。除夕的下午,家家都開始包餃子了,一般包餃子的面和得比較硬,容易保存。除夕之夜,如果趕上下雪就更完美了,漫天飛雪打在新貼的春聯上,紅白交織,雪花靜默無聲,美不勝收。
夜里十一點左右要喝辭歲酒,擺上一桌豐盛的酒菜。春晚的鐘聲將要敲響的時候,母親煮的餃子就要出鍋了,吃幾個餃子,這個年就完整了。在午夜的鞭炮聲中,守歲結束了,我和姐妹們哈欠連天,父親往爐子里再添一堆炭,在爐火聲中,在家人熱熱鬧鬧的話語聲中,我安靜地睡著了,在美夢中迎來了新年。
春節這天,人們都走出家門,走到大街上,喜氣洋洋去拜年,見面就說“過年好”,其樂融融。這個時候我會和同齡的伙伴們到處亂逛,穿著嶄新的衣服,奔跑在田野中,奔跑在春日乍暖還寒的陽光里。這是我永不會忘記的幸福。
從大年初二到元宵節,是熱鬧的拜年時間,中國人的人情味得到充分詮釋。在我們這里,大年初二,新姑爺給岳父拜年,會得到特殊禮遇,入座時會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可能還要請幾個善喝酒的人相陪。菜肴也相當豐盛,有雞肉、魚肉、方肉、新鮮蔬菜、水果等,就連包的餃子也是有講究的,餃子要控制在正好一口一個,不大也不小。
對于過年期間的美食,我更喜歡燉白菜。坐在小凳子上,看著母親有條不紊地舀上大半碗菜,然后放上幾片瘦肉,澆上一勺濃湯,再將五六個丸子蓋在肉上,端上桌來,最后淋上香醋、香油。只看到碗上升起的白煙,我便醉倒在這充滿鄉土氣息的美味里。
元宵節的燈火和那明亮的月光,會經常出現在我的夢中。門樓的兩側,角落里的石頭上有兩個深深的石窩,那是專門為元宵節的燈準備的。手巧的家庭會把青蘿卜挖空,注入煤油,放上火捻,放在石窩里,有的直接把集市上買的紅色蠟燭放進去。胡同里亮起來了,簡陋的屋子和院墻有了一種滄桑的詩意,燈火影影綽綽,和月光交相輝映,真是盛世太平的好光景!我和我的伙伴們提著自制的燈籠(把蠟燭放進空罐頭瓶里),開心地走著,嘰嘰喳喳的女孩子,哈哈怪笑的男孩子,在燈火里注視著彼此的笑臉,在月光下品味著幸福的綿長。是啊,當門口的燈火熄滅、月華隱去,我知道,舊年走了,帶著人們的祝福和期待,帶著戀戀不舍的情懷,消失在光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