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朱自清說過:“語文學科具有雙重目的,一是養成讀書、思想和表現的習慣和能力;二是發展思維、涵育情感。”所以語文學科,作為為學習母語而專門設立的教學科目,其地位十分重要,它不僅是一門工具學科,并且是一門有幾千年文化內涵的藝術。對于中學生來講,語文學習的重要目的是掌握這把工具
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語文學習中獲得知識的最有效方法是閱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豐富學生的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博覽群書,尤其是經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們的人格,豐富他們的人生底蘊,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去品味經典作品的醇香,礪煉人生的征途。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在閱讀時,只有去“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閱讀欲望會更強烈效果會更好。
在導讀《三國演義》后,要求同學們說說三國,學生都能別出心裁的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中有個學生說:“我看到關公刮骨療傷忒欽佩,使我想起了《軍神》里的劉伯承,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強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這種崇高偉大的人格魅力永遠激勵、鼓舞著我,使我真正認識了什么才是偉人,我以后一定以他們為我人生的偶像,奮進的楷模。”雖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們心底的漪漣卻是永不泯滅的。“品嘗”作品如同“品嘗”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嘗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嘗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編者的美意,失去了讀者的美意,失去了時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嘗,會品嘗作品的學生才是會學語文的人,進而發展成為會學習的人。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嘗的好作品。對初中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誘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當然,在實際閱讀中,有很多經典作品的內容是遠離學生生活,不易讀懂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賞析精彩章節,為學生閱讀經典提供幫助。教師除了指導之外,還應創設一個閱讀經典的氛圍,如在班級張貼作品的插圖,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讓學生在這種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中成長。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內涵,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其知識領域。
(二)豐富學生想象、增進思考和善于應辨的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良好的閱讀教學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首要的問題是引導學生讀好文章,讓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反復吟誦, 要在眼前能呈現出文字所表達的具體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內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畫面。這樣,閱讀才能有情感,才能進入文章描寫的情景之中。如《蘆花蕩》一課,作者在描寫葦塘倒映在水中的美景時有這樣一段描寫:蘆葦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綠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藍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白了。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感受到了水非常的清澈”。 有的學生說:“我感受到了蘆葦和蒲草在水中顯得更綠,天空更藍,云朵更白。”我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的邊朗讀邊想象畫面,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無意識的進入了文章的意境中。這種無意識的意境投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悟入仙境,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敘述到事情發展的高潮時突然收筆,其意盡在不言之中,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此時,抓住這個空白,指點學生循著事情發展的規律,把握人物的特點進行合理想象去填補,有利于發散他們的想象潛能。例《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故事寫到有個小孩大聲的喊皇帝沒有穿衣服,其他人也議論紛紛,皇帝堅持游玩了大典就戛然而止了。至于后來回宮后的情況,課文沒有寫出來,但學生很想了解回去以后的情景,我就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把他們想說的話寫下來。從學生的習作中,我發現他們都能循著事情的發展,把握人物的特點大膽想象。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還有在閱讀《麥琪的禮物》一文,(主人公)倆相愛的人各自為了給對方在圣誕節的意外驚喜,把本來有用的東西變得一文不值,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結果大伙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分析得精辟透徹,令人稱快,有的同學竟拿牛換羊,羊換鵝,換到一堆爛蘋果的故事來論證相愛的人的相互理解。因此,我堅信廣泛閱讀不僅積累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可以陶冶情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拓展延伸,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隨機應變能力和文學修養。
(三)增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和反省,享受豐收的感覺。
記得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課本為了要供學生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教本,是夠不上說是反復的歷練的。所以必須在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這也就說明了一點,如果單從所學的課本來閱讀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它滿足不了學生,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平時多閱讀一些書刊雜志,而在平時看書、看報時,常常能讀到一些好詞好句或精彩的片斷。但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有可能讀過就算了——過目即忘。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讓學生每人建立一個摘抄本,隨時摘抄精悍的短文、精彩的片斷和精煉的句子。每次開展好詞好句的比賽來促進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其語言的運用能力和口語的表達能力,以拓寬視野,加強積累。實踐一段時間以來,我發現學生的興趣很濃厚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由此可見,興趣在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生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促使他們自覺學習、積極思維、探索創新。從學生的習作中也證實了這一點,不管是練筆還是作文,不在是翻來覆去的陳詞濫調。因此,我堅信廣泛的閱讀在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情操,發展思維,積累知識,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更有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
閱讀文本,一般指讀者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達到對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觀點、價值觀的認同或引起的共鳴。通俗的說,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價值觀,追尋文本意義的過程。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不難理解到課文講的是我們一家人從盼叔叔到躲叔叔的全過程,所表達的主題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從而讓學生自己體會貧富懸殊,造成親親漠視,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痛恨,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具誘惑的是作者獨具匠心的精巧構思和藝術表現力,也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教師應深入引導學生體會感悟。
比如:文中細膩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飽含淚水的省略號的巧妙運用;寫作思路明暗線的交錯安排;未見前幸福的期盼和窺見后悲慘的現實相互反襯;獨具匠心的結尾藝術特色等。在體會到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對文本表現形式或作者表達的思想做個性化的解讀,則水到渠成。比如:如果是你的叔叔你會怎么辦,能接回家嗎?你會對你的爸爸媽媽怎么說呢?或如:作者這樣寫結尾好嗎?說說你的看法,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反省。
學生還可以分享閱讀的喜悅,在閱讀的歷程中,可以感覺孩子成長與改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孩子懂得思考,讓他們在閱讀中能有一顆安靜的心和文字交流,在他們遇到人生挫折時,能隨時拿得起,放得下,在閱讀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并進而思考事情的是非對錯。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成就了一批批學生堅韌頑強的性格,礪煉了他們對人生艱苦卓越的奮斗精神。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語文教師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體驗學生閱讀的甘苦,找到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話題,才能充實自己的課堂。愿我們的語文教學永遠充滿生命,讓閱讀教學充滿語文課堂,愿這種濃郁的書香引領學生踏上與書為伴的人生之路,遨游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