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15年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3)
12.請簡要列出“微課”的兩個主要特征。(2分)
13.按要求完成下面兩小題。(4分)
(1)請說出第①段中劃線句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簡要分析第③段括號中內容的作用。(2分)
14.請概括出選文的說明思路。(4分)
【答案】
11.(1)以視頻為主要載體;(2)是簡短而完整的“教學過程”或“教學活動”。
12.(1)說明方法:下定義;作用:指出了“微課”的主要特征及性質。(2)列數字,突出“微課”之“微”(時間短)的特點。
13.四段文字,按照事理順序,先國內后國外,依次說明了什么是微課、微課的產生和發展。
【解析】
11.
(四)閱讀陽作華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文,完成15-17題。(10分)
?、俸铀鞑幌?,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進時,又來了新的水,所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的這句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恒地運動著、變化著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物質都是運動變化的。拿地球來說吧,海洋變陸地,陸地變高原。我國宋代杰出的科學家沈括,根據他所作的地質考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論證了華北平原是由河海泥沙淤積而成的。他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 97 5年,我國的石油地質勘探隊在冀中地區發現了任丘古潛山等高產油田,說明了華北平原由滄海變桑田的地殼變化,也有力地證明了沈括的上述論斷。眾所周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但你可曾想到,它原來也是從汪洋大海中鉆出來的哩。根據我國科學工作者和登山隊的科學考察,大約在2 0億年到6億年以前,古海變為陸地。到了大約1000多萬年前的新生代新第三紀的末期全部露出水面,經過地殼的強烈變化,喜馬拉雅山逐漸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它的高峰——珠穆朗瑪峰仍在繼續升高。每千年約升高70米。人類居住昀地球,不僅地殼在不斷變化,而且各種生物也是變化發展的,并且永遠處于不斷的進化、變異之中。
③至于社會現象的運動和變化,比自然現象的變化就顯得更加明顯。人類社會五種形態有規律地依次更替,人們思想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這就不必細說了。
④總之,“一切皆變”,“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15.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選文的主要觀點。(2分)
16.簡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主要論證方法及其作用。(4分)
17.假如用以下文字作為選文的結束語,請說說這樣處理的好處。(4分)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如果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會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隊的危險。
【答案】
15.客觀事物是永恒地運動著、變化著的(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物質都是運動變化的?;颍骸耙磺薪宰儭?。
16.一是道理論證,如這一段中“我國宋代杰出的科學家沈括,……他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引證法)論證了“拿地球來說吧,海洋變陸地,陸地變高原”。二是事實論證,如“眾所周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每千年約升高70米?!边@幾句話也是以珠穆朗瑪峰的變化為例來論證“海洋變陸地,陸地變高原”的。這一段中不管是擺事實還是講道理,都是為了論證本段的分論點并進而論證全文的中心論點的。
17.從文章內容和結構看,“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就會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隊的危險”這段話主要意思是“必須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正是對《“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前3段文字的總結,明確地道出了文章主旨;從寫作方法看,這段話先正面說后反面說,正反結合,突出了中心。
【解析】
15.
試題分析:議論文中,論點是作者發表的主要觀點。論點通常在標題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聯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領或總結)的表達主要觀點的“議論句”,即是論點,首先看標題,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根據標題、開頭和結尾處的文字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議論文的主要觀點。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6.
試題分析:“論證思路”即是作者的論證過程,一般分三個步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根據文段內容概括這三個步驟的內容,即如何提出觀點,如何分析證明,如何歸納。第②段的分論點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物質都是運動變化的”,全段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中間部分擺事實,講道理。
【考點定位】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和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
試題分析:原文的結尾也起總結全文的作用,其中“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句點了題并且表達得形象生動;相較于““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就會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隊的危險”這一結尾,主旨表達得含蓄一些。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語段的作用。能力層級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