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歷史探究題解題方法歸納(2)
②通過材料中的語言傾向,讀材料提出的觀點。觀點類的材料往往有較為明顯或者相對隱晦的語言傾向,因此結合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材料中的一些觀點性的語句,明確材料的整體觀點傾向。這些語句可以是判斷式的,也可以是例證式的,需要學生擦亮眼睛,去偽存真。
③通過對比類比的方法,讀材料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材料型題中往往幾個材料之間存在著一些顯性的或隱性但是區別或聯系,通過對比和類比的方法加以甄別,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整道題的脈絡和導向。這也是回答開放型問題的重要基礎。
如:題型示例三,面對文言文材料,學生首先要運用自己的文言文學習能力辨識材料主旨。其中找關鍵詞和對關鍵詞的理解尤為重要。如,可以以“周文、武所封子弟....”、“諸侯”、 “ 秦”、“ 為之郡邑” 等詞判斷出材料一、二中的時間和事件,然后依據所學知識進一步作答。以“... 將復變”、“ ... 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等語匯判斷出材料三中對兩種制度的評價。以“... 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一項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則仍可不變”等語匯錢穆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一步作答。
三、注重答案規范性,全面提升學生答題能力。
能夠順利完成探究題的最后一步就是要用規范的思維進行規范的作答。規范性的作答也是提高做探究題的正確率的關鍵。
1、作答思路的規范性。論從史出、全面辯證的看待問題。
面對一些開放型問題,一些學生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解答思路和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往往盲目作答,答案漫無邊際。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引導學生答題立足于課本知識,回歸課本,從而做到論從史出。其次,一些學生遇到“你更認同誰的觀點?為什么?”之類的問題時,就會暴露出認知的片面和答題技巧的欠缺。這就需要我們從日常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全面的歷史觀和解題方法,遇到問題全面分析,用辯證的態度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避免由于主觀或片面而造成答題失誤。最后,作為歷史教師,還應在日常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樣,學生在答題時才能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正確作答。
2、作答書寫的規范性。書寫規范、格式明確、分點多層。
卷面書寫是一個學生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良好的卷面書寫及正確的書寫格式能讓人賞心悅目。正確規范的書寫格式源于清晰的解題思路和一貫堅持的良好的書寫習慣。那么什么樣的書寫模式才是規范的格式呢?
一般情況下,從問題出發,一道題中有幾問,就有幾答。每答中間要有明確的分隔符號,或分行作答。切忌一概而論和混為一談。而且,規范的書寫還包括答案要遵循問題的先后順序來寫,而不可想起哪個寫哪個,最后造成張冠李戴的現象。還有,答案有多層含義要表達時,一定要分點多層作答,用數字符號“1、2、3、”等將答案要點列出,需要論述的再展開論述 。答題語言要用書面語,避免口語化答題。
題型示例四
在學習了《民族政權的并立》的內容后,某歷史興趣小組針對以下問題進行了探究,請你一起參與完成。
【探究與民族政權的和議】
材料一 遼宋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齒論,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成及涿、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筑城隍。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材料二 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
材料三 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1) 請寫出以上三次和議的名稱。
(2) 你能概括出這三次和議最主要的相同點嗎?
【評價歷史問題】
(3)有人說,澶州之盟是一個屈辱的條約,北宋每年向遼國交納大量歲幣,加重了人民負擔。也有人認為,澶州之盟有它的歷史作用,它結束了兩國多年的戰爭,增進了兩國的交往,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你認為誰說的有道理?
此題從知識層面來講并不難,但能否做對完全在于學生是否能夠規范答題。首先,問題要求“寫出三次議和的名稱”,那么潛臺詞就是要“按先后順序”。其次,開放性問題“你認為誰說的有道理?”有一定誘惑性,實則考察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