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后的感受。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但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齊讀題目。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題目中的“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所見”呢?(所看到的)。
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嗎?他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秋天,離開家鄉)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師帶讀古詩。詩人在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畫下來。
2、學生匯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蕭蕭、寒聲 )
3、生提出不懂之處,師生幫助解決。(教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詞語)
4、學習生字(促、深)
(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深”,翹舌音,請讀一讀。
(2)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把剛才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3)生字組詞,說話。將生字放進古詩里,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四、品讀賞析,領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結合注釋解詞。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請大家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想起什么呢?
(2)帶著思鄉之情讀一讀這兩句詩。
(3)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么呀?(板書:動客情)
(4)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5)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賞析三四行詩
(1)女同學讀,指名匯報看到了什么。讀到這里,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2)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里想問一問:“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4)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5)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五、游戲練習,加深理解
(1)剛才同學們對詩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們來玩個小游戲吧!游戲的規則是:我說詩句的意思,你們來猜相應的詩句,好嗎?(課件出示)
(2)這個游戲好玩嗎?你們同桌來試試你說我猜。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范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愁”的味道來?(自由讀)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指名讀)你認為他讀得怎樣?互相評一評。
(3)思鄉的感情越來越濃了,現在讓我們男女賽讀,看看誰讀得好!(男女賽讀)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游戲: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
(2)出示圖片,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3)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八、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你們還讀過哪些關于思鄉的古詩呢?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
九、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默寫《夜書所見》。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這時你也有怎樣的感受呢?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夜書所見
葉紹翁
看:梧葉、兒童、一燈明
聽:蕭蕭、寒聲 思鄉之情
想:動客情
《夜書所見》說課稿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于以上目標我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系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閱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找準拓展點,延伸點,利用逆向思維在所見和所不見中深切體會思鄉情。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了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2.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3.那誰能說說這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注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嗎?
2.師:是什么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么吹?發出什么聲音?(呼呼)什么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么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么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么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么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么?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里,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說說各自的理由。
7.你怎么知道他在異鄉?
8.說的真好,這里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當當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么?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郁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并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么這句又該怎么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仿佛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郁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后,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
籬笆后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后面兩句,然后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后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里知道的?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么嗎?(斗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么捉蛐蛐的嗎?你們想捉蛐蛐嗎?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后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么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 ( tiǎo)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后兩句? (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
又從一盞明燈里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復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辟的詩句來演繹,并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杰作吧。
五、背誦詩歌
這么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一會我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能當好這個現代的小葉紹翁。
六、總結
七、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于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鉆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看了“三年級語文夜書所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