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散文誦讀精華(小學卷)
散文手法靈活,意境深邃。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現當代散文誦讀精華,希望大家喜歡!
現當代散文誦讀精華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
——大唐還有一位大詩人叫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千百年來撞擊了無數少男少女、情男癡女的心扉。然而,有幾多人知曉作者及其幾多酸苦?
一
留下這一千古佳句的作者叫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陽人。出生于大唐安史之亂16年后的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八歲喪父,家貧無業,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其母親為教授。
唐德宗貞元九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貞元十五年,二十一歲的他初仕于河中府(山西蒲州鎮)。貞元十八年(802年)他參加招干考試,與大他8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破格選舉的經書義理和法律人才),授秘書省校書郎。此時元稹二十四歲,風華正茂,才華橫溢,被名重當世的太子賓客韋夏卿選為愛婿,娶韋叢為妻。十月,韋夏卿授東都留守,元稹、韋叢夫婦一同侍從韋夏卿赴洛陽。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元稹和白居易同時被“遴選”選中,錄取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諫議大夫),九月貶為河南縣尉。此時,元媽媽去世,元稹在家守孝三年。三十一歲時,他被提拔為監察御史;元和四年(809年),奉命出使劍南東川按獄。當年,其嫻熟聰慧的妻子韋叢盛年(二十七歲)而逝。由于難遣傷痛,他寫下了著名的悼亡詩——《遣悲懷三首》、《離思五首》,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和五年,元稹因彈奏河南尹房式(開國重臣房玄齡之后)不法事被召回,貶為江陵府(荊州南郡)士曹參軍。元和十年正月,三十七歲的元稹一度奉詔回朝,不久與劉禹錫、柳宗元一同被放逐遠州,他出任通州司馬(重慶達州市軍事主管)。流落于通州期間,患上瘧疾幾乎死去。但他卻潛心創作,完成了最具影響力的樂府詩歌《連昌宮詞》和與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
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憲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員外郎。元和十五年授祠部郎中、知制誥(皇帝身邊顧問官)。唐穆宗為太子時已喜愛元稹詩歌,此時特別器重于他,經常召見語及兵賦及西北邊事,令其籌畫。數月后,被擢為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起草詔令的名儒學士),與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紳俱以學識才藝聞名,時稱“三俊”。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居相位三月后,出同州(渭南市大荔縣)刺史、浙東觀察使。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大和四年正月被迫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鎮署去世,時年53歲。
二
大唐歷史的天空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詩星,備受風雨雷電襲擊后不幸早隕,驚愕朝野撼動神州。他去后獲贈尚書右仆射,白居易含淚為其撰寫墓志。他和帝王的死去一樣,唐朝歷史大事記中赫然標記:“831年(唐大和五年),詩人元稹死。
元稹來到世間短短的五十余年,革命工作之余有傳奇《鶯鶯傳》(《西廂記》),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的《元氏長慶集》,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元稹在詩歌、小說、散文、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而以詩歌成就最突出。他與白居易發起了詩歌運動——新樂府詩歌,由元稹開先河、白居易參與完備、流傳千年的詩歌派別——元和體(唐憲宗元和年間,元稹、白居易倆人所寫的、注重詩歌語言平易淺切和通俗性的長篇排律)不僅“詩到元和體變新”,且天下文人“遞相仿效,竟作新詞”。
元稹的詩通曉直白,畫面感極強。比如“古時愁別淚,滴作分流水”、“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再比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等等。其詩辭淺意哀,語言幻美,意境朦朧,仿佛孤鳳悲吟,扣人心扉,動人肺腑;他的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堪與白居易的《長恨歌》媲美;散文方面,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傳奇作品《鶯鶯傳》,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被元代王實甫改為雜劇《西廂記》,久傳不衰、歷久彌新,經滄桑而尤盛。由此可知,元稹堪稱中國唐代文壇上成就卓著的作家、中唐文壇主盟者之一。
唐朝通過盛唐時期的一度輝煌,也形成這個朝代文學的第一個高峰,后來者要超越這個高峰幾無可能。然而,進入中唐時期元稹出現了。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學理論和勤奮實踐,為尋求突圍的中唐文學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無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與參加、詩歌內容的變革、詩歌理論的提出、詩歌唱和形式的創新,還是對當時制誥文的棄舊圖新,以及對唐傳奇的發展繁榮等,其貢獻毋庸置疑。
三
“曾經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一位飽經滄桑罹難的大唐才俊——元稹,其生前死后人們對他的人品、官品評價卻頗為不一,或謂其正直、勤政、愛民,或曰其“工于投機取巧”、“巧宦熱中”。然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元稹短暫的五十幾年,無論窮達“玉色深不變,井水撓不移”,始終在堅持“達則濟億兆,窮則濟毫厘”,且”濟人無大小,誓不空濟私”。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授左拾遺后,一到職接二連三地上疏獻表,先論“教本”(皇子教),再論“諫職”、“遷廟”,一直論到西北邊事這樣的大政。同時旗幟鮮明地支持裴度(時任監察御史)對朝中權幸的抨擊,從而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見。他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卻因觸犯權貴不久便貶為河南縣尉。
元和四年春,奉命出使劍南東川時,接手的第一樁案子就是查辦瀘州監官任敬仲的貪污案,并由此揪出了貪贓數十萬的劍難東川節度使嚴礪。同時,與之牽連的七個刺史均為此受到處罰,平反88家冤事。因“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申”,而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和崇高贊譽。接著,他又糾彈山南西道枉法貪贓,使該道觀察使和各位刺史都受到相應的懲處。但卻開罪了朝中許多奸小,因此被調離長安“分務東臺(東都洛陽御史臺)”,也就是給了他一個閑差、一個警告。然而元稹在東臺不但不禿廢退縮,反而又一連彈奏數十事。雖然所糾之事都不算大,但其鋒芒卻是直指各地當權大僚的。他如此仗劍直言,不畏強權的作為,是需要何等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啊,這當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一頁。
元和五年,他又彈奏河南尹房式不法事。這本是御史行使職權的慣例,卻被忌恨他的人當作了把柄,攻擊他“專達作威”,由此被召回罰俸。途中與宦官仇士良等發生糾紛,他據理力爭卻遭到仇士良等的漫罵和鞭打。然憲宗不敢得罪宦官,卻以“元稹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把他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賞罰不公,朝野嘩然。白居易亦連上三狀申冤,但憲宗一意孤行。從此,元稹開始了困頓州郡十余年的貶謫生活。
元和十年正月,三十七歲的元稹一度奉詔回朝,途經藍橋驛曾題詩,留贈命運相似的友人劉禹錫、柳宗元。由此,他與劉禹錫、柳宗元一同被放逐遠州,流落為“哭鳥晝飛人少見,悵魂夜嘯虎行多”的通州司馬(重慶達州軍事主管)。四年的司馬歲月,雖“垂死老病”卻忍辱負重情系蒼生。針對“人家恰似甑中居”的惡劣環境,他勸導百姓除草栽樹,以利空氣流通,身心健康;為了發展生產,減輕負擔,他帶領百姓開山造田,興修水利;他牢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堅持整治吏政祈福百姓,且政績累累深得通州百姓擁戴。離任時通州百姓依依不舍,登高而望,目送天涯,并留下了“元九登高”這一沿襲千年的傳統民俗。
元和十五年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誥時,進士考試有猥濫之弊,權勢子弟,多僥幸及第,而“寒門俊造,十棄六七”。元稹見狀挺身仗義,使權貴豪門子弟十余人落榜。因此與李宗閔的積怨爆發,埋下黨爭的種子。不久,便被罷去承旨學士,官工部侍郎。
長慶二年(822年),元稹、裴度先后為相。在唐王朝與地方軍閥的斗爭中,元稹積極平息騷亂。但覬覦宰相之位的李逢吉與宦官勾結,派人陰謀誣告元稹謀刺裴度。后雖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時罷相,元稹出同州刺史。元稹蒙冤被貶,確關心民間疾苦,采用均田賦的辦法,補救兩稅法之失,措施具體切實可行。唐敬宗寶力元年,元稹命所屬七州筑陂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浙東六年,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擁戴。
唐文宗大和三年九月(829年),元稹入朝為尚書省左丞后,他又恢復了為諫官時的銳氣,決心整頓政府官員,肅清吏治,將郎官中頗遭公眾輿論指責的七人貶謫出京。時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閔正再度當權,元稹再次受到排擠。于大和四年正月,被迫出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元稹為官的短短二十幾年中,一貶縣尉,二貶東臺,三貶參軍,四貶司馬、五罷承旨學士、官工部侍郎,六罷相、七貶節度使,直至英年早逝,殉職于工作崗位。綜上所述,愚以為元稹是正直的、勤政的、愛民的,何有“工于投機取巧”、“巧宦熱中”之為、之嫌?
四
除了某些人對元稹官品有這樣或那樣的指責、非議外,還有人說他“巧婚”、“薄情”。有人由《鶯鶯傳》得出:“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說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少女戀愛。元稹于貞元十六年(800年)赴京應試以后,為“攀高枝”棄鶯鶯而娶了韋叢。然而,后人根據當時元稹由家赴京的時間推算得出:元稹本人在此期間,根本不可能展開這般一段曲折委婉的情愛故事。
關于元稹與其妻韋叢,十五歲擢第、二十四歲授秘書省校書郎的一代才俊,為何就不能成為“高官顯貴”的乘龍快婿?再說二人婚后夫妻恩愛,舉案齊眉。夫妻七年后賢妻去世,元稹悲痛欲絕,作了大量的悼亡詩。他的《離思五首》,傾心吐膽表達對亡妻的無盡思念,字字悲氣襲人,何曾有半點虛假?憑什么說元稹“巧婚”?
如果硬要把他轉移到與其相處三個月的詩友薛濤身上,恐怕薛濤必有怨氣。薛濤,唐朝女詩人,其父為宮廷樂官,安史之亂入蜀逃避戰禍定居成都,薛濤幼年喪父生活無著,落入娼籍。她發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紅、粉紅、明黃等十種顏色,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世稱“薛濤箋”。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污吏、達官貴人。唐元和四年,當時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所以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持下,元稹參劾了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被調離四川。從此二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而況,薛濤出身樂籍、薛大元十一歲)。僅此而已,夫復何言?
五
浮沉于宦海的元稹怎么也沒料到,身后是是非非千古不息,是悲是喜?安史之亂后,人們懼怕戰亂、熱望和平、渴望中興。面對民不聊生、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元稹和其他熱血志士一樣,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其人生最高追求是“達則濟億兆,窮則濟毫厘”。貶謫時期,他雖累遭打擊而不悔,且自勵道:“此意久已定,誰能求茍營!所以官甚小,不畏權勢傾。……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我可俘為囚,我可刃為兵,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讀罷此詩,其堅忍不屈高貴品格及其骨子里那種傲視蒼穹、不與奸小同流合污的浩然正氣,不是已經躍然眼前了嗎?倘若他能“天子呼來不上船”、“乘桴浮于海”,去作他的詩、行他的文,再多活20年、30年又有何難?
文明不熄,民族不死。一名優秀詩人、一為秉公執法的青年高干,竟遭到如此詬病,這是大唐的悲哀、是中華民族的悲哀!可貴的是,元稹再反復遭受挫折和打擊之后,仍能以一個“黨員干部”、一名優秀詩人的品質和骨氣,對地方官僚強民所難、草菅人命、獻諛宦官、貪贓枉法等進行大膽彈奏,從而大大震懾了不法官吏,也是得當期的政治環境清明了許多。所以愚以為,元稹為官是盡心盡職的,為文是傾盡心血的,為人是坦坦蕩蕩的!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是詩人元稹述說自身情愛的?是難官元稹訴說封建官道的?“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是凡人元稹對愛妻的訴說?是高人元稹對世人的告白?愚以為:或許都是也或許全都不是!
現當代散文誦讀精華二
清蓮的味道
在某個落花飛雨的時節,捧一卷宋詞,閑看流云,靜待秋水。
千古繁華,人間樂事,像一縷薄風,一朵流云,被時光拋遠。昏黃的晚霞和著暮色,將天空鋪陳渲染,繪就水墨丹青。驀然回首,你在記憶彼岸煢煢孑立,清麗又瘦削,我不禁凝眸,以心的維度仰視感懷。這一朵清蓮,味道淡雅。那些一首詞換一壺酒,一卷書換一座城的多情年代,你徐徐綻放,一隅清歡。你的眉宇間,該藏著多少詩一般的少女情懷,又該隱著怎樣自然又含蓄的書卷香味,才會這般清高自許、不染塵埃,才會有“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而你的心緒,該是如何細膩,又該是幾多善感,才在最美的年華與詩書相伴,才會有“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去,幾點催花雨”這般薄紗一樣的淡愁?你大約是來自江南吧,不然怎會這般淡雅脫俗、清秀柔婉?這一朵清蓮,味道幽郁。你的美,不是小家碧玉般的嬌弱羞怯,你美得轟轟烈烈,似一朵暗夜里的蓮花,在月光流轉下香氣清幽又馥郁。
否則不會有“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氣魄,不會有“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的開闊,不會有“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的激越詩句。流年婉轉你婉約,你卻并未在亂世飄搖中空余哀傷,自有一份別樣的大氣與豪邁。一如你的名字——李清照——“清蓮照水,出淤泥而不染”,你不想懷抱孤獨,然而生不逢時,在那個山河破碎風飄絮的亂世,你注定了孤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夜雨,如泣如訴,憂傷碎了滿地。這一朵清蓮,味道寂寞。“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煙波浩淼的江邊,望江樓上遠望,看盡征鴻哀草,那一世的繁華與荒蕪。“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寒梅依舊,而你卻經歷了情感和生活的巨大變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看那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卻拂不去你心中飄簌的塵埃,撫不平人事變遷和韶華飛逝在你心間留下的印記。猶記得,那時的梅花,那時的大雪,那段純凈無瑕的美好,已分不清,究竟是那日的你醉了,明誠醉了,還是那漫天紛飛的雪花讓點點梅瓣和才子佳人一同沉醉了?“人悄悄,月依依,翠垂簾。”易安,唯有你,將一段哀傷,寫得纏綿不絕,揮之不去,攬之又來。
那段美麗的傷情,亙古連綿,易安,我想細細描摹你不平凡的一生,我想將這一朵夜雨里不染的寂寞清蓮慢慢品味。你的淡雅脫俗,你的大氣不凡,你的憂傷孤寂,我全都銘記。
現當代散文誦讀精華三
行舟萬里路 猶記故鄉水
----讀丁尚明先生散文《故鄉那口山泉井》有感
文/簫陌
窗外,是和煦的秋陽,面前,是一篇厚重而質樸的文章,慢慢的讀,緩緩的念,故鄉就一點一點的走到了跟前。拜讀丁尚明先生發表在“散文在線”(2015年9月28日)的散文《故鄉那口山泉井》,便被其厚重卻不失其端麗,質樸卻隱含著大氣的行文感動著,細細讀來,眼角卻是潮濕了,每一個字都帶著暖暖的鄉情,每一段文都仿佛兒時最親切的呼喚。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故鄉情結,人到中年,那些埋在心底的記憶便尋找著每一個契機噴薄而出,有著白發暮年的爹娘,有著飄散著炊煙的草房,有著層層疊嶂的山巒,也有著一群一群散布在上披上的羊兒,有著那口流淌著甘甜的山泉水的老井,也有著鄉親們那質樸卻醇厚的溫情。所有的一切都在作者的筆下緩緩鋪展開來,宛若一張帶著泛黃的時光印記的畫,在這樣溫暖的陽光下一點一點的鮮活,又像一杯陳年的老酒,縷縷的幽香浸潤著遠在異鄉的游子干涸的心。
什么是好的散文呢?這個問題多年來就一直困擾著我,我也一直在用筆行走的過程中尋求著未知的答案,而今隨著年齡的漸長,隨著閱歷的增加,也開始逐漸意識到,行文者,心必誠,文必真,不管是什么樣的文風,真摯的情感是打動人的基本要素,技巧倒不是最主要的,在丁尚明先生的散文中,我愈發的感受到包含了真情的文字帶來的震撼與感動。
“真的,故鄉的確沒有多年后我見過的江南水鄉的模樣,但在當年故鄉同樣是青山綠水、沃野飄香。記得冬天過去,田野里很快披上綠裝,河中泛起碧波。山腳下清澈見底的小溪里,浪花飛濺、魚蝦爭游,那漫山的野皺菊、馬蘭草、鳶尾花,把整個村子熏染得幽香四溢。到了秋天,遍野的紅高梁羞紅了臉,她頷首低眉,那樣子頗像待嫁的新娘……”江南的美是天下人皆向往,更是文人墨客筆下寫不盡的詩行。而作者筆鋒一轉,江南變成了模糊的影子,而故鄉卻愈加清晰可見,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花草,故鄉的小河,故鄉的一切都包含了滿滿的深情,為下面的山泉井的出現做足了鋪墊,俗話的說得好,草蛇灰線,隱而不斷,巧妙也不過如此吧。
一口井,裝滿了童年的往事,有酸澀的,有溫暖的,有童年的玩伴,有濃厚的親情······從故鄉的水井到了老家院子里的山泉井,從對故鄉的回憶到對父母的緬懷,平實的文字卻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的把故鄉把親情都濃縮其中,到最后用《韓非子》的那句“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來把主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做人當的如此,無論何時何地,守好自己的心靈之井,守一方靈魂的清凈之地。
故鄉,是一種情結,任你走出千山萬水,依然會在午夜夢回,牽腸掛肚。
故鄉,是一種隱痛,任你閱盡世事滄桑,每次想依然會心若潮汐此起彼伏。
故鄉,是一種宿命,任你行程萬里百轉千回,依然會用一種方式尋根溯源相約故里。
讓我們在丁尚明先生的文字中,再一次,閉目、緬懷自己那或遠或近卻永遠也走不出的故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