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原型的猜想閱讀答案
《龍圖騰原型的猜想》閱讀材料
這些古老的龍形玉器上,只簡單地體現著馬首蛇身的特征。由此可見,馬與蛇是龍圖騰最原始的兩種基態。
馬龍之說,其實有很多史料輔證。東漢王充《論衡》早就說了:“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由是言之,馬、蛇之類也。”成書于戰國的《周禮》提及周人祭馬祖之俗:“馬八尺以上為龍,六尺以上為馬。”戰國時一尺等于23.1厘米,八尺合1.85米。蒙古草原繁衍的都是矮種馬,能達到這個高度的只有西域胡國的“天馬”“龍馬”了。唐朝時史家還將罕見的千里馬稱為“龍種”。北大教授林梅村曾撰文考證,吐火羅語里表示“神”的詞就是印歐雅利安語里的“雙馬神”,就是漢語里的“龍”。
吐火羅民族就是夏民族。古代匈奴、南越等民族拜天地鬼神的祭俗叫“龍祠”“龍忌”“請龍”,《史記》說匈奴和南越都是夏族的后裔。到勾踐為止,越國配祀大禹先王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
夏族與所有印歐部落一樣是游牧民族,東征西伐的過程中最重視馬匹,將威猛無儔的高頭大馬視為神靈,加以膜拜,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所謂的飛龍氏、潛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還有《易經》的“見龍在田”“龍戰于野”等等的龍,以馬來解釋,再恰當不過了。
西方學者的研究得出結論,蛇與女神崇拜屬于史前定居文化“黃金時期”的宗教信仰,印歐人的入侵摧殘了他們的文化。世界各地印歐神話中都有與蛇搏斗的描繪,如阿卡德神話馬爾都克殺死母神提亞瑪特(形象為七首巨蛇),北歐神話雷神托爾和大蛇尤蒙岡多之戰,《圣經》稱撒旦為古蛇,印度神話也有那迦,人首蛇身,與大鵬鳥迦樓羅為敵。
(選自《中國青年》2008年第5期)
《龍圖騰原型的猜想》閱讀題目
小題1:以下對有關“中國龍的原型”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近年來相關考古中所發現的一些雕有豬頭的龍形古玉器,使得有些學者據此做出了家豬才是龍的原型的結論。
B.紅山文化出土的龍形玉器造型以其頸部明顯像馬、弓腰彎尾則像修蛇的特有造型,為龍的原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證。
C.近年出土的更遠古年代文物中的龍形玉器所體現的馬首蛇身特征,有力的表明馬與蛇是中國龍最原始的兩種基態。
D.“馬龍之說”不僅被近年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而且也從很多中國以及西方的古代文獻中找到了有力證據。
小題2:以下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龍祠”“龍忌”“請龍”都是古代夏族拜天地鬼神的祭俗,據《史記》記載,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后世的戰國。
B.馬成為龍圖騰的最原始的基態之一,與本屬于游牧民族并將馬視為神靈因而加以膜拜的夏族有很深的淵源關系。
C.《易經》“見龍在田”“龍戰于野”等記載,證明了當初的夏族與印歐部落曾結成聯盟,參與了對史前定居文化的摧殘。
D.西方學者根據中國古代史料和有關世界各地印歐神話傳說,推斷出在古代游牧文化曾廣泛征服摧殘過定居文化。
小題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相關研究早就證實,中國龍作為先民的圖騰,在自然界并非真實存在,自然界里是沒有這種動物的。
B.用科學的眼光分析,龍的形象應該是先民在一種或多種動物的原型上,以神話思維加工改造而成的。
C.夏族的擴張既摧毀了崇拜女神的史前定居民族文化,又把蛇圖騰崇拜接受過來,與自己的馬圖騰結合起來,形成馬首蛇身的原始龍形象。
D.古代的神州大地曾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中國龍正是夏族、印歐部落入侵中原之后而出現的民族大融合的產物。
《龍圖騰原型的猜想》閱讀答案
小題1:D
小題2:B
小題3:D
看了“龍圖騰原型的猜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