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風貌閱讀練習及答案
《唐詩風貌》閱讀材料
④從詩人與社會的橫向聯系看,封建社會畢竟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在中國封建時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歸向山林田園。窮鄉僻壤的封閉,小生產者的狹窄天地,對他們的視野與情感,構成嚴重的限制和束縛,使他們與外部疏離,難得從時代生活中汲取創作的動力。甚至連詩歌創作,在死水一樣的生活中也會變成多余。所以中國古代詩人如果真正回歸農村,杜門不出,創作上多數總是歸于沉寂。有人對李杜離開朝廷后仍與各方面官員交游有微辭,似乎畢竟未能免俗,其實這種交游正是與外界保持聯系的重要途徑。否則就只有陷入閉目塞聽、徹底緘默的境地。總之,如李杜之所作,筆力雄壯,氣象渾厚,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豐富的社會內容、深刻的人生體驗,乃至達到堪稱通乎天地萬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絕不可能指望產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閉的環境之中。其醞釀和創作,非有一種巨大的政治背景,并連同詩人自身都被適當地卷入不可。
《唐詩風貌》閱讀題題目
1.下列關于中國詩歌傳統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言志是中國詩歌的傳統,時間上要早于魏晉以后出現的“緣情”說。
B.緣情很大程度上是對言志的補充,所言之志必須是情感的真實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來,前者是詩人的自覺,后者則由封建政治賦予。
D.情志合一有層次之分,政治滲入與詩歌達到高層次有著密切的關聯。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①段引領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從政特點,點明兩人生活經歷受政治影響,從而交代本文的寫作意圖。
B.②段從中國詩歌的傳統談起,強調政治生活關聯著詩歌氣象風貌的呈現以及詩人精神氣魄、高度責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偉大的創作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接著以李杜為例,闡釋了政治的強大攝動力對詩人創作的積極作用。
D.④段將詩人和社會橫向對比,指出封閉的環境會限制詩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與官員的交游,自然地收結全文。
3.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古代詩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須對政治有一種向心力,適度介入政治、體驗政治,自覺承擔起某種社會責任。
B.詩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種狀態下,但卻可以在積極政治的推動下維系并加強其用世之心,執著地面對現實。
C.在中國封建時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歸向于山林田園,其結果就是創作歸于沉寂。
D.李白杜甫在離開朝廷后,都與各方面的官員保持聯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醞釀和創作偉大而豐富的作品。
《唐詩風貌》閱讀題答案
1.C (“前者是詩人的自覺,后者則由封建政治賦予”于文無據。)
2.D (④段是將詩人和社會的橫向聯系來看,并無對比之意。)
3.A (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積極政治的推動下維系并加強其用世之心,原文強調“詩人當然也應該有良好的主觀條件”;C,“其結果就是創作歸于沉寂”錯,原文是“創作上多數總是歸于沉寂”;D,無中生有。)
看了“唐詩風貌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