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他人意識練習及答案
《可貴的他人意識》閱讀材料
我喜歡說“我”,也因此欣賞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沒有“我”的確立,沒有無數“我”的合作,“我們”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擊的。然而,在“我”和“我們”之間,是以“他人”作為連接點的。“我”因“他人”而成為“我”;“我們”因“他人”而成為“我們”。當“我們”過度地強化、放大“我”而舍棄“他人”的時候,“我”便處于四面受敵的孤立無援之中。
在我們的傳統習性中,“他人”這一概念,更多情況下只是一種被供奉的虛設牌位。即便在集體主義理想教育最為鼎盛之時,“他人”不僅未能成為國人的自覺意識,“他人”反而意味著告密、背叛、異己、危險、離間等等。這種體制下的集體主義文化,終于導致了“他人即地獄”的嚴酷后果。也許正是由于對“他人”的恐懼,“__”之后,“我們”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長嘯——而“他人”卻不得不退出公眾的視線,淡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虛詞,成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帶。
五十年代以來,人口的高速增長造成生存空間的高密度化;人口壓力長期形成經濟發展與衛生保健的沉重負擔;部分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計劃生育仍然阻力重重。“我”生我的娃,關你什么事?在人口問題上,可有“他人”的意識嗎?
餐館大肆收購、殺戮、烹煮野生動物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動物以飽“口福”或炫耀財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動物作為最高規格的宴席,“賄賂”上級領導為自己鋪設升官晉級的階梯——在這個破壞自然生態的“人鏈”中,可有“他人”的位置嗎?
長期以來,城市與鄉村的公共衛生系統始終沒有得到真正重視:辦公室的臟亂差、公共場所的日常消毒防護、公共廁所的洗手設備、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等等。但公共衛生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心態,卻有著驚人的共識:這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在這些被忽略的公共衛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積月累的民眾生活衛生習慣中,沉淀下多少惡習陋性——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隨地拋棄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難以推行、酒后駕車、公共場所吸煙等等。“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這利益與災禍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為慣性中,可有愿為“他人”避免災禍而自控自律的一份責任感?
我們似乎一直在無意中鋪設著迎接它到來的無障礙通道。然而,在公共領域里,“零距離”是有害的。距離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會公德。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還有“它”——與人類共存的動物朋友們。
正是為了“我”的安全與自由,請不要再“惟我獨尊”,而多些對“他人”的關愛吧。“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終結,而他人的自由,最終才能成全“我”的自由。
(選自2008.1《雜文選刊》,有刪改)
《可貴的他人意識》閱讀題題目
1.請簡要闡述你對“他人意識”的理解。
2.“我”“我們”及“他人”之間無法分割,密切關聯,請具體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3.聯系全文看,人們所缺乏的可貴的“他人意識”表現在哪些方面?
《可貴的他人意識》閱讀題答案
1.答案:①“他人”與“你”“我”共存于地球上,不可避免地會互相接觸,因此每個人都應有他人意識。
②舍棄“他人”,甚至“以鄰為壑”,而過度地強化、放大自我,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會失去友愛。
③“他人”即社會公德,過分強調“我”的自由,就會終結他人自由;人人都應該去理解、關愛“他人”。
④人類不應破壞自然生態,“與動物和諧相處”也能體現“他人意識”。
2.答案:(1)無數“我”的合作,形成充實、強大的“我們”;(2)“他人”使“我”“我們”存在,就可以互幫互助,不會孤立無援;(3)“我們”只要去關愛“他人”,就能成全自己的自由。
3.答案:(1)人口問題(或不執行計劃生育政策);(2)破壞自然生態(或忽視“與人類共存的動物朋友們”);(3)忽略公共衛生死角(或公共衛生系統沒有得到真正重視);(4)生活衛生習慣中沉淀許多惡習陋性而不自控自律。
看了“可貴的他人意識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