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生活智慧閱讀答案
《魯迅的生活智慧》閱讀材料
魯迅很重視錢,絕不假裝清高。魯迅的日記里仔仔細細地記著他的幾乎每一筆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薪水、講課費、稿費。后兩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時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標準是兩三塊大洋。一塊大洋購買基本生活品的購買力大約是今天一塊人民幣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舉個例子:根據老舍的回憶,當時老舍當個“勸學員”——教育分局局長,每月100元,小學校長40元,小學老師25元,學校的勤務員6元。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臨時工性質的管理員8元,而館長李大釗300元。老舍說當時1毛5就可以吃頓很好的飯:一份炒肉絲,三個火燒,一碗餛飩帶兩個雞蛋,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來一壺老白干喝喝了。這一頓飯現在在北京,15元恐怕還未必能拿下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釗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鐵飯碗——章士釗免了魯迅的職,許多人等著謀他的缺呢。后來,他離開了官場,也離開了大學,由廣東到上海。領導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給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魯迅的做法,說魯迅為什么拿著國民黨政府的錢,還要罵國民黨。在魯迅看來,錢是該拿的,但罵也是該罵的。跑到外國去,在帝國主義的大旗下面罵中國,那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就在國內以筆作槍,貶惡揚善,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魯迅有個學生叫李秉中,在軍隊當官,想辭職不干了,寫信征求魯迅意見。魯迅反對,認為飯碗可以跟理想分開。魯迅回信說:“人不能不吃飯,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國謀生,將日難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魯迅居然說出“混混”這樣的話,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實重視飯碗,重視物質生活對于精神生活的決定作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態度。魯迅不是從馬克思主義那里得到的這個真理,而是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到的。
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里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后,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后,再來聽他發議論。”可見,魯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當然也值得尊敬,我們應該幫助這樣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絕然分開,一味追求理想,不顧生活實際,那就可能成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應付不同的場面。比如他說如何聽高人講話:“與名流學者談,對于他之所講,當裝做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小雜感》)
這是世故,但這世故背后是對虛偽的社會風氣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時候,比如日本請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禮,他拒絕逢場作戲。他說:“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個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記者糾纏說:“如果您不答應,我就非常為難了。”魯迅答道:“如果我答應您,我就非常為難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圓融婉轉的,有時候也表現為斬釘截鐵的果斷。
魯迅在《世故三味》中寫道: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樣,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于世故”的惡謚者,卻還是因為“不能世故”的緣故。
那么,魯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種什么狀態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許壽棠說:“有人以為魯迅長于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能世故,其實都不盡然,只是與時宜不合罷了。”
《魯迅的生活智慧》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魯迅先生絕不假裝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當時的北京,能讓他有很高的生活標準。
B.當學生不想在軍隊當官,要辭職不干時,魯迅先生教導學生的話,讓我們得到啟示:如果日子過得艱難的時候,就可以混混去過,因為一個人首先要生活。
C.第四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標準,并列舉了老舍、李大釗、毛澤東及教育領域其他人的薪水情況,既表現魯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力和成就。
D.魯迅先生能夠在所謂的高人講話時知道應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請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禮時,他卻拒絕逢場作戲,是因為這件事有損民族大義,作為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他絕對不會接受。
E.本文從大處著筆,由戰爭的后勤引出魯迅先生的生活,進而談魯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過幾件小事重點寫他對錢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之上的,點到魯迅先生的思想文學主張受生活的影響,思路清晰,層次遞進。
小題2:結合文本,概括魯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現?(6分)
小題3:作為一篇傳記,本文在表現人物上有哪些特點(6分)
小題4:許壽棠說:“有人以為魯迅長于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通世故,其實都不盡然,只是與時宜不合罷了。”如何理解這句話? 聯系文本探究魯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種什么狀態的“世故”?(8分)
《魯迅的生活智慧》閱讀答案
小題1:B項3分,C項2分
小題2:魯迅很重視錢,絕不假裝清高;認為飯碗可以跟理想分開(或重視物質生活對精神生活的決定作用);重視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經驗;魯迅既世故又直率。(6分;答出一點給2分)
小題3:⑴圍繞表現傳主生活智慧的主題,選取了傳主的典型事例表現傳主智慧和果斷的精神特質。突出中心。
⑵不僅論及魯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而且深入到魯迅先生思想中的智慧,從而突出傳主形象。
⑶本文大量引用傳主話,來表現他對錢的態度和對世故的看法,既體現了材料的真實性,同時也更有力地表現了傳主的精神品質。
⑷在談及魯迅薪水的時候,除了詳細列舉老舍、李大釗、毛澤東等人的薪水外,還詳盡的介紹了1毛5的購買力,給人以及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出了魯迅對薪水的重視。(答出三點得6分,每點2分)
小題4:許壽棠認為,說魯迅長于世故和不通世故都是不對的,這兩種說法都沒有能夠從全面的視角來了解魯迅。許先生認為魯迅的世故是與時代的不調和,不隨順潮流,保持個性獨立。(2分)
魯迅先生與世俗之人有共同的喜好——愛錢。錢被世上清高之人鄙棄,但魯迅先生并不把對物質的追求看得低俗,他認為物質生活對精神生活有決定作用。如,他接受蔡元培的大洋,卻又痛罵國名黨;他圓融婉轉,應付所謂的學者名流,但這世俗的一面恰恰是魯迅智慧的表現。(觀點2分,例證1分)
魯迅先生面對涉及民族大義問題時,又不趨炎附勢,一味順隨,顯得不合時宜。因為魯迅先生的世故是要把握尺度的。因事制宜中又恰恰體現了魯迅以筆作槍,貶惡揚善的愛國主義品質精神的個性。如,他拒絕參加中日通航典禮,文章中他對世故的精辟的理解。(觀點2分,例證1分)
看了“魯迅的生活智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