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閱讀答案
《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閱讀材料
③從此可知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④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這棵古松對于我們的畫畫的朋友是美的,因為他去看它時就抱了美感的態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度丟開,我須得把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度去看它。
⑤這三種態度有什么分別呢了
⑥先說實用的態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對于我不關痛癢。我對于他們于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實用的態度。木商看古松的態度便是如此。
⑦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于實用。科學的態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抽象的思考。植物學家看古松的態度便是如此。
⑧在實用的態度中和科學的態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獨立的、絕緣的,觀者的注意力都不是專注在所觀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比如我們的畫畫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對于他便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古松完全占領住他的意識,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⑨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中,事物都借著和其他事物發生關系而得到意義,到了孤立絕緣時就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出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⑩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數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還能在我們心里點燃很強烈的火焰,雖然在當時他們不過是大皇帝腳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車書,曹孟德帶八十萬人馬下江東,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這些驚心動魄的成敗對于你有什么意義?對于我有什么意義?但是長城和《短歌行》對于我們還是很親切的,還可以使我們心領神會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氣魄。這幾段墻在,這幾句詩在,他們永遠對于人是親切的。我們這個時代是否也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紀念坊留給后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么?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選自《談美》,有刪節)
《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閱讀題目
小題1:本文題目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請你說出在文中具體指哪三種態度?每一種態度各有什么特點?分條說明。(9分)
小題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的“《采采卷耳》《孔雀東南飛》”和“秦始皇并吞六國、曹孟德帶八十萬人馬下江東”這兩類例子是否可以刪掉?為什么?請具體說明理由。(8分)
《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閱讀答案
小題1:①實用的態度(1分)——對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的態度;(2分)
②科學的態度(1分)——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的抽象的思考的態度(2分)。
③美感的態度(1分)——注意力集中在意象本身,使意象孤立絕緣的態度。(2分)
小題2:①不能刪掉。(1分)②前兩個例子與后兩個例子形成了對比,(1分)③為了說明“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這個觀點,(1分)④引出后文這種美的力量永遠對于人是親切的,能給人類歷史發展夜空帶來美的光明的觀點。(2分)⑤增強文章的抒情性、文學性。(1分)
看了“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