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閱讀答案
《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閱讀材料
1954年,張錦秋進入清華大學建筑系。1961年,她留校攻讀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導師是中國建筑學泰斗梁思成先生。當時他準備全力研究宋代《營造法式》這本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打算讓張錦秋參與。她卻選擇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梁先生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張錦秋的論文導師。莫宗江對古典園林研究很深,領著張錦秋一干學生,對中國園林進行考察活動。張錦秋回憶說:“每到一處,他邊走、邊看、邊講,揭示了許多我們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別是點評規劃設計的成敗,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從他那里得來的關于古建筑的系統知識,讓我受用終生。”
1966年眷,張錦秋告別清華園,來到西安西北建筑設計院,開始了她的建筑設計生涯。
華清池大門是張錦秋設計的第一個作品。古色唐韻的設計風格,讓陜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張錦秋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設的“三唐”工程是張錦秋另一得意之作。通過查閱資料與反復比對,她的設計思路漸漸清晰: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風格要與古塔相協調,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襯作用,要具備傳統的形式,更要符合現代功能的要求。工程完成后,雁塔剛健、唐華幽深,剛柔相濟、虛實相生,成為西安一景。
上世紀80年代,博物館建設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設計任務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張錦秋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到底要把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么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筑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最終,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這個方案獲得了認可。
張錦秋說:“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后成為了西安和陜西的標志性建筑,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張錦秋說:“我的建筑創作可以說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建筑’。在國際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來自國際的先進科技手段、現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審美意識,一方面善于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建筑傳統,突顯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過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途徑,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
中國建筑界泰斗、兩院院士昊良鏞評價張錦秋的建筑成就說:“她的文化根基來自傳統,但用于實踐不拘泥于傳統,繼續創新,走向未來。重要之點在于走向未來”。
張錦秋說,一個城市的建筑師要對歷史承擔責任。
1991年,張錦秋接受了改造鐘鼓樓廣場的任務。建成后的鐘鼓樓廣場,被西安人親切地稱為“城市客廳”。在這里,不僅保留了晨鐘暮鼓的風格,廣場下面還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檔商業區。同時,由于地下空問的經營,又使得原來擁擠在破舊平房中的西安老字號煥然一新。對于張錦秋的設計,有人認為太平凡不夠震撼,而張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為古建筑的背景。她說:“凡是破壞西安風貌的建筑張錦秋一律不做。”
她設計的大唐芙蓉園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因其整體規劃嚴整、傳統風格濃郁而成為西安新地標之一。有其他城市的領導帶著誠意找到張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設計一座這樣的公園。張錦秋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你們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關系?風馬牛不相及!”
張錦秋的創作成果得到了國際建筑界的普遍認可。張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權威的建筑史專著《弗萊丘世界建筑史》收錄;日本、韓國建筑雜志為張錦秋專門出版個人專輯。她多次出國講學并參加國際建筑展覽。
哈佛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著名建筑歷史教授彼得羅在其《“體用”中國傳統的承續與發展》一書中指出:“中國建筑師開始探討中國傳統建筑設計語言在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是張錦秋,她是中國第三代建筑師的領頭人”。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頒獎大會上,張錦秋真誠地說:“獲獎以后,我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筑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相關鏈接】
張錦秋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區三唐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群賢莊小區、西安鐘鼓樓廣場、陜西省圖書館、美術館群體建筑、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等。陜西歷史博物館與新落成的延安革命紀念館被選人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項經典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梁鯨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國偉先生之偉倫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學、振興中華的熱忱,各捐資l億港元于l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冊成立的社會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通過對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進行獎勵,進一步在全社會倡導尊重知識、重視人才、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激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加速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
《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中學時代的張錦秋受到文學書籍的影響和熏陶,立志做一名作家,但是由于父親的阻撓,不得不放棄文學夢想,選擇當了建筑師。
B.家人和親人的影響讓張錦秋逐漸喜歡上了建筑設計,其中她的姑媽張玉泉更是教導她說“建筑設計是一個崇高而美好的職業”。
C.在選擇研究方向的時候,張錦秋舍《營造法式》而選擇了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是她遵從內心、遵從自己興趣的選擇。
D.她設計的華清池大門是她的第一個作品,古色唐韻的設計風格讓人眼前一亮,也讓她意識到建筑作品應該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
E.她的設計既具有全新的審美意識,又突顯本土文化特色,是一種“和諧建筑”,所以她的建筑設計作品不能給人震撼的感覺。
(2)張錦秋能成為一代杰出建筑大師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6分)
(3)張錦秋設計的眾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6分)
(4)吳良鏞評價張錦秋的建筑成就說:“她的文化根基來自傳統,但用于實踐不拘泥于傳統,繼續創新,走向未來。重要之點在于走向未來”。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8分)
《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閱讀答案
(1)(5分)選C給3分,選D給2分,選E給1分;選A,B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本題不給分。
(2)(6分)客觀原因:家庭氛圍的影響,名師的指導,當今城市建筑規劃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主觀方面:遵從內心和興趣;善于思考鉆研;尊重傳統文化,恪守歷史責任。(答出客觀原因,給3分,每點1分;答出主觀原因,給3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3)(6分)①吸取來自國際的先進科技手段,滿足現代化的功能需求及全新的審美需求;②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建筑傳統,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 (答對一點并能結合材料說明給3分,意思對即可)
(4)(8分)①這句話概括了張錦秋的建筑設計的鮮明特點:既立足傳統,能夠深刻領會和挖掘建筑的傳統文化內涵,還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更著眼于將來,能高瞻遠矚。②張錦秋的建筑設計植根于傳統的沃土中。富有古色唐韻的“華清池大門”、與古塔協調的“三唐”工程、具有唐代風格的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等,都突顯了我國傳統建筑的魅力。③張錦秋又不拘泥于傳統,不忘創新,不忘融合現代元素。她勇于吸取來自國際的先進科技手段、現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審美意識,她巧妙地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如,她設計建成后的鐘鼓樓廣場,晨鐘暮鼓的風格與高檔商業區有機融合,還使西安老字號煥然一新。④張錦秋認為一個城市的建筑師要對歷史承擔責任。她的建筑設計最重要的在于面向未來,創造面向未來的嶄新建筑文化。(每點2分,如有其他觀點,只要能結合文本自圓其說也可酌情給分。)
看了“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