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葉義問傳閱讀答案
《宋史葉義問傳》閱讀材料
上聞金有犯邊意,遣義問奉使覘之,還奏:“彼造舟船,備囂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駐沿海要害備之。”會主亮果南侵。命視師,義問素不習軍旅。至鎮江,聞瓜洲官軍與敵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溝,植木枝為鹿角御敵,一夕潮生,沙溝平,木枝盡去。會建康留守張燾遣人告急,義問乃遵陸,云往建康催發軍,市人皆媟罵之。又聞敵據瓜洲,采石兵甚眾,復欲還鎮江,諸軍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則有不測。”遂趨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弒,師退,義問還朝,力請退,遂罷。
隆興元年,中丞辛次膺論義問“頃護諸將幾敗事,且以官私其親”。謫饒州。乾道元年,詔自便。六年卒,年七十三。
(選自《宋史·葉義問傳》,有刪減)
《宋史葉義問傳》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檜死/湯思退薦之/上記其嘗言范宗尹/召至/言臺諫廢置在人主/檜親黨宜盡罷逐以言/得罪者宜敘復/擢殿中侍御史
B.檜死/湯思退薦之/上記其嘗言/范宗尹召至/言臺諫廢置在人主/檜親黨宜盡罷逐/以言得罪者宜敘復/擢殿中侍御史
C.檜死/湯思退薦之/上記其嘗言范宗尹/召至/言臺諫廢置在人主/檜親黨宜盡罷逐/以言得罪者宜敘復/擢殿中侍御史
D.檜死/湯思退薦之/上記其嘗言/范宗尹召至/言臺諫廢置在人主/檜親黨宜盡罷逐以言/得罪者宜敘復/擢殿中侍御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的人稱為進士。
B.教授,文中指古時設置在地方官學中的學官,與現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吳、東晉等王朝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D.弒,古時候指臣子殺君主,部下殺上級,于殺父母,奸臣殺忠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葉義問為官正直,關愛百姓。任職期間,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災之年,又以便宜的價格發售糧食,救濟百姓。
B.葉義問不畏權貴,堅守道義。對于秦檜的親友,他同等看待,令他們正常服役;受命攔截張宗元的船只,他卻說寧可領罪也不做壞事。
C.葉義問關心朝政,盡心奉主。他發現湯鵬舉仿效秦檜結黨營私,便上奏皇帝,彈劾湯鵬舉;又提議皇帝改進選將方式,掌牢軍政大權。
D.葉義問不熟戰事,治軍無方。在其視察軍隊期間,了解敵情后驚慌失措,修筑無效防御工事;在軍情緊急之時,竟決定撤退,遭到非議。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義問繩以法,俯本欲舉義問,怒甚,俯乃袖薦書與之。(5分)
(2)豫章守張宗元忤檜,或中以飛語,事下張常先。(5分)
《宋史葉義問傳》閱讀答案
10.C(原文標點:檜死,湯思退薦之,上記其嘗言范宗尹,召至,言臺諫廢置在人主,檜親黨宜盡罷逐,以言得罪者宜敘復。擢殿中侍御史。)
11.D(“奸臣殺忠臣”錯,“弒”沒有這種意思)
12.A(“便宜”理解錯誤,不是“價格便宜”的意思)
13.(1)葉義問按法律處置了他,徐俯本來打算舉薦葉義問,非常生氣,徐俯于是把推薦書放在袖子里給了他。(得分點:繩、舉、袖各1分,句意2分)
(2)豫章郡守張宗元得罪了秦檜,有人用流言中傷他,案件交到張常先那里。(得分點:忤、中、狀語后置句“以飛語”各1分,句意2分)
看了“宋史葉義問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