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荊公不遇詩詞閱讀答案
謁荊公不遇詩詞閱讀原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檣流,煙草茸茸一片愁。
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
謁荊公不遇詩詞閱讀題
(1)詩歌在寫景時使用“渺渺”和“茸茸”,請分析它們的作用。
(2)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鑒賞此詩。
謁荊公不遇詩詞閱讀題答案
(1)“渺渺”寫出了春江水面的遼闊,“茸茸”寫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寬闊,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憂愁之感。另外,這兩個疊音詞使整首詩音韻和諧,增強了表達效果。
(2)本詩采用以景寫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全篇無一字直接明寫作者的心境,但通過春江、煙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蒼茫迷離的氛圍,無不渲染或反襯出作者訪友不遇的悵惘之情。
謁荊公不遇詩人介紹
方惟深,北宋詩人。字子通,莆田(今屬福建)人,居于長洲(今江蘇蘇州)。1106年(崇寧五年)授興化軍助教。其詩為王安石所賞稱。
謁荊公不遇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訪人不遇之作。“荊公”,指王安石,“荊公”是他的封號荊國公的簡稱。1076年(熙寧九年),他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辭去宰相職務,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謁”是拜會。王安石是作者尊敬的長輩,作者曾游學于他的門下,故稱“謁”。此詩就是王安石退居江寧后作者往訪不遇之作。
詩題作“不遇”,所以將前往拜謁時的情形全部略去,單寫歸去時的失望無聊心情。開頭兩句即寫歸舟所見大江的情景。第一句寫江水。“春江”點出時令。“江”指大江,即長江。“渺渺”,水面遼闊的樣子。“檣”是桅桿,這里代指船帆。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圍抱著船帆一樣流去。春江浩蕩,水光接天,江面上飄著一片白帆,景象極美。然而江面愈是寬闊,愈襯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而這正是作者此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如同舟中也載著作者的萬斛煩愁。表面上全是寫景,實際上是景中寓情。次句寫岸上。“茸茸’,花草柔密茂盛的樣子。從下文“柳花”來看,可知此時已是暮春,春草已經長得非常繁盛,此刻被籠罩在煙靄之中,迷迷茫茫,就像充滿了哀愁一樣。春草連綿不絕,哀愁也無盡無休。以上兩句寫景物,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這些景物中,創造出一種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的失望心情。
訪人不遇,使人悵恨。所以臨歸去時,即使明知已沒有希望,作者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被訪者居住的地方或方向頻頻回首。這是訪人不遇的一種普遍心理。方惟深是莆田(今屬福建)人,家在長洲(今江蘇蘇州),據詩意,此行也可能就是回長洲去。這回離開江寧,他不知何日才能再來,所以不可能掉頭不顧。然而回望江寧,惟見柳花亂飛,城頭春旗招展,太陽已快落山,卻不見所望之人的影子。“春旗”即春日之旗。庾信《馬射賦序》:“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柳花吹盡”,說明凝望的時間已久。“春旗催日”,是說落日已在城頭所建的旗幟之下,春旗迎風飄揚,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紛紛亂飛的柳花使人心煩,落日的余輝告訴人時間已晚,夜色將臨,沒有可能見到所訪之人了。作者心中的悵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樣遠,那樣深,那樣悠長不盡。
《中吳紀聞》說:“子通(方惟深的字)最長于詩,凡有所作,王荊公讀之,必稱善,謂深得唐人句法。”又說:“此詩(即《謁荊公不遇》)荊公親書方冊間,因誤載《臨川集》(王安石文集)。”可見王安石對此詩的喜愛。這首詩通篇四句,采用融情入景、以景寫情的手法,用春江、歸帆、煙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渲染了一種蒼茫迷離的氛圍,烘托出作者訪友不遇的悵惘之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深得唐人風致。
看了“謁荊公不遇詩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