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早行》詩詞閱讀及答案
陳與義《早行》閱讀材料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陳與義《早行》閱讀題題目
一
(1)詩人在第一句詩中是怎樣表現 “早行”的?請舉例作簡要分析。(3分)
(2)此詩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有何效果?(3分)
二
①首句從什么角度,表現了什么內容的?
②次句從什么角度寫的?
③三、四句又是從什么角度,寫處了早行時環境的什么特點?
陳與義《早行》閱讀題答案
一
(1)第一句訴諸感覺,寫出清早露侵駝褐、寒意襲人的特點,同時也寫出詩人“行”之“早”。詩人穿上露水不易濕透的駝褐出行,可見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駝褐”,以至于感到“曉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結合詩句,意思對即可)
(2)主要用了反襯手法。 “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和羈旅中的孤獨寂寞之感。(手法1分,效果2分)
二
①從觸覺的角度:露水濕衣覺輕寒。突出了一個“早”字。
②從視覺的角度:天上星斗還分明。不僅突出了“早”,而且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③視覺與聽覺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環境很清冷,很寂寞。
陳與義《早行》譯文
露水降落,我穿著厚厚的毛衣還感到絲絲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橫斜著分外光明。孤單單地,我半醒半睡地過了座小橋,耳邊傳來稻田深處唧唧蟲鳴。
陳與義《早行》賞析
這首《早行》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作品。此詩寫早行情景,意境高遠。詩人通過感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圖。
第一句寫感覺,第二句寫視覺;三四兩句,則視覺、觸覺、聽覺并寫。先聽見蹄聲響亮,才略開睡眼;“小”橋和“稻”田,當然是看見的。而“稻田深處草蟲鳴”,則是“和夢”過“小橋”時聽見的。正像從響亮的馬蹄聲意識到過“橋”一樣,“草蟲”的鳴聲不在橋邊、而在“稻田深處”,也是從聽覺判斷出來的。詩人在這里也用了反襯手法。“寂寞小橋和夢過”,靜中有動;“稻田深處草蟲鳴”,寂中有聲。四野無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夢”過橋,這靜中之動更反襯出深夜的沉靜,只有夢魂伴隨著自己孤零零地過橋,才會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層意思,就是因身外“無人”而引起的孤獨感。而“無人”,在這里又表現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層意思,就是因四周“無聲”而引起的寂寥感。
這首詩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表現在詩人通過觸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說是“夜行”)圖。讀者通過“通感”與想象,主人公在馬上搖晃,時醒時睡,時而睜眼看地,時而仰首看天,以及涼露濕衣、蟲聲入夢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態變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動或靜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現眼前。
看了“陳與義《早行》詩詞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