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義倉》閱讀理解答案
曾鞏《義倉》文言文閱讀材料原文
曾鞏
夫義倉者不興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不起于兩漢之時也,蓋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為本,以恤民為先,以博施為法,以樂輸為率,以眾賴為便,以義和為名。各于其社樹之以倉,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設其官守,嚴其戒令。豐歲則勸課而輸之,兇年則發徹而散之。不煩于刑而民樂從,不費于國而民無困。于上有救貧恤饑之政,于下無轉溝殞壑之苦。以言其濟施,則仁之厚者也;以言其輸入,則義之廣者也;以言其取與,則和之至者也。其在隋則長孫倡而始之,其在唐則戴胄舉而行之,文帝從長孫之計,于是民俗以安,國費以省,邦儲以厚,而卒能成大業之治焉。及太宗從戴胄之言,于是和氣以洽,仁風以暢,王業以固,而卒能成貞觀之風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弗以為博施之本,而為軍國之費;弗以樂輸之賦,而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實廢矣。由此觀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為治而昏主所以為亂者,其義倉之謂乎!
國家五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茲有年矣。租賦之調不為不中也,配斂之科不為不節也,賑恤之政不為不行也,敞濫之源不為不究也。然比歲以來,急于邊費,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斂之臣,貪殘之吏,剝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竊前世恤民之法,而為當今斂民之調者,累累皆是,則義倉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謂義倉者,以義為本而行乎賑恤者也;今之所謂義倉者,以義為名而務于誅求者也。昔之義倉,務所以安之;今之義倉,務所以掊之。昔之義倉,則立倉于社,聚谷于眾,年豐則取之,民饑則與之,不令而民從,不督而民勸,故曰以義為本而行乎賑恤也;今之義倉,則有倉之號而無倉之制,有義倉之名而無義倉之實,約租之多寡而增其數,計入之豐約而定其籍,年豐則有以取之,民饑則無與振之,故曰義為名而務于誅求者也。誠能復隋唐之法而建其倉,探隋唐之本而行其義,則恤荒弭災、安民泰俗,無大于此者。茍不如是而徒立其號,以為征取之術,則不若勿行之愈也。
(節選自《南豐曾子固先生集》卷十)
【注】①長孫:長孫平,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被征拜為度支尚書(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與支調),上書建義倉以備兇年,被采納。②大業:隋朝年號。③天皇;即唐高宗。④掊:pōu,聚斂;搜括。
曾鞏《義倉》文言文閱讀題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茲有年矣 茲:現在
B.租賦之調不為不中也 中:中意
C.則恤災弭患 弭:消除
D.以為征取之術 術:手段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道以振乏為本 則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于常 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實廢矣 木遭之而葉脫
D.其義倉之謂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論述了建立義倉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經發揮過的巨大作用。議論有關義倉的問題,其旨在于抨擊時弊。
B.建義倉本為農民豐年儲存糧食,荒年用以救災,是利國利民的善舉。但到宋時,貪官利用義倉制度向百姓聚斂,“義倉”已名存實亡。
C.作者在文中無情地抨擊了宋代官吏借“義倉”之名,行盤剝農民、諛上肥私之實,致使義倉不僅名存實亡,而且成了農民的一大禍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對待義倉,義倉今昔的實質性變化,兩兩對照,一一剖析,脈絡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斂 之 臣 貪 殘 之 吏 剝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竊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為當 今 斂 民 之 調者 累 累 皆 是 則 義 倉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邁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煩于刑而民樂從,不費于國而民無困。(3分)
曾鞏《義倉》文言文閱讀題答案
16.B(中;適合。)
17.D(都是語氣副詞,大概。A.介詞,把/連詞,用來。B.介詞,比/介詞,對。C.表轉折的連詞/表順承的連詞。)
18.B(到唐高宗時義倉的制度就開始遭到破壞了,而非宋時。)
19.而又有聚斂之臣/貪殘之吏/剝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竊前世恤民之法而為當今斂民之調者/累累皆是/則義倉者亦其一端也。(畫對兩處得1分)
20.(1)善于談論法規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遠離當代、不同流俗的空談,而在于合乎時宜罷了。
(2)不必靠刑法而民眾樂意聽從,不耗費國家資財而民眾不為饑荒所困。
曾鞏《義倉》文言文參考譯文
世上那些談論治國之道和法規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主張以夏、商、周三代以至更遠的堯、舜,當作取法的根本,而把兩漢、隋唐看得無足輕重。然而三代、堯舜的辦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適合,兩漢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無成效。所以善于談論治國之道的人,不在于他能搬出遠古如何如何而發高論,而在于它的意見得當就行了;善于談論法規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遠離當代、不同流俗的空談,而在于合乎時宜罷了。
就以義倉而論,它不出現在堯舜時代,不創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創始于隋,盛行于唐朝。義倉的原則是以賑濟貧困為根本,以救助民眾為首要任務,以廣泛的援助為方法,以樂意交糧為準繩,以群眾依賴為便利。各自在他們的家鄉建立起倉庫,各讓所屬的群眾交納自家的余糧。并設置管理義倉的官員,嚴格義倉的條令,豐收年便鼓勵大家交納糧食,災荒年便取出發放給大家。這樣,不必靠刑法而民眾樂意聽從,不耗費國家資財而民眾不為饑荒所困。對朝廷來說,則有救濟貧窮、撫恤饑荒的德政,對百姓來說,則無流離失所、餓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則因長孫平的倡議而開始興辦義倉,在唐代則有戴胄將它推行開來,于是百姓生活賴以安定,國家開支得以減省,地方儲備得以充足,而終于能夠形成大業年間國富民強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聽從戴胄恢復義倉的建議,而終于形成貞觀年間的太平盛況。后來到唐高宗時,義倉的制度開始遭到破壞,成了向百姓強行征收的項目。從這以后,義倉名存實亡了。由此看來,前代用作賑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變成掠奪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實現國家的治平,而昏庸之君卻用它來擾亂天下,大概就是說的義倉這類事吧!
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統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現在已有許多年了。向百姓征調的租賦不能說不適中,征斂的名目不能說沒有減少,救濟貧困的政策不能說沒有實行,造成各種弊病的根源不能說沒有查究。然而連年以來,急于籌措守邊的軍費,向百姓又征收又索取,逐漸比平常厲害。而且又有那么一批善于搜刮的臣子,貪婪殘暴的官吏,剝削百姓以討好上司,奪取私物以充當公用,往往盜用前代賑救百姓的方法,而作為如今向百姓橫征暴斂的名目,這種情況比比皆是,而義倉也就是其中的一件。從前所說的義倉,是以恩義為宗旨而對百姓實施行救濟;如今所謂的義倉,是以“義”為名而務求向百姓搜刮。從前的義倉,是極力使百姓安定;現今的義倉,是極力向百姓聚斂。從前的義倉,是將倉建在鄉里,讓大家儲糧,年成好則取之于民,民眾饑荒又發給他們,不下命令而百姓聽從,不須督促而百姓踴躍參加,所以說是以恩義為宗旨而實行救濟。今日的“義倉”,則是僅有“倉”的名號而并無義倉的制度,有“義倉”的名目而沒有義倉的實際作用。如果真能夠恢復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倉庫,探求隋唐設義倉的原意而施行恩義,那么救濟饑荒,消除災害,安定百姓,淳厚風俗,沒有比建義倉更重要的了。假如不能這樣而空設個“義倉”的虛名,以之作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實行還好一些。
看了“曾鞏《義倉》閱讀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