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 靜女》閱讀答案
《邶風·靜女》原文閱讀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邶風·靜女》閱讀習題
1.下面對此詩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此詩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寫與戀人約會的情景。
B.全詩共三章,第一章重在寫心理,第二章重在寫場景。
C.第一章寫青年之約,第二章寫青年之戀,第三章寫青年之誠。
D.作者由靜女而彤管,由荑而靜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表現了男女青年熱烈而淳樸的戀情。
2.下列譯文有誤的一句是( )
A.靜女其姝——嫻靜的少女真美麗。
B.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樓等待我。
C.愛而不見——她那般可愛,怎不讓我瞧見。
D.搔首踟躕——我撓著頭,四下徘徊。
3.《邶風·靜女》中的人物,不見其人,不聞其聲,但能給人以美感,是什么原因?
4.請簡要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邶風·靜女》閱讀答案
1.B
2.C
3.全詩采用側面描寫手法。首先用“搔首踟躕”的動作襯托人物,接下去以“物”襯人,又句句滲透抒發主人公美的感受,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審美空間。
4.詩歌通過由靜女而彤管,由荑而靜女之美的描寫,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刻畫出兩個生動活潑的人物:男青年對戀情的熱烈而純樸,女青年的美麗活潑多情。從而表現出對美好純潔戀情的贊美。
《邶風·靜女》閱讀賞析
《靜女》是一首很美的詩,意思并不深,卻最有風人之致。但是因為詩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詩者便附會出后宮,牽纏出女史,引申出許多與詩毫不相干的故事。如果把歷來解釋《靜女》的意見裒為一編,題作“《靜女》外傳”,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稱:“《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呂祖謙遵序,曰:“此詩刺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故述古賢君賢妃之相與。”林岜的說法則頗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觀之,則此詩皆相悅慕之辭也。自其正者而觀之,則此詩乃禮法之意也。”明人韋調鼎說:“此民間男女相贈之辭。序以為刺時,歐陽公謂當時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間矣。毛鄭泥‘靜’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強附為宮壺女史之說。張橫渠、呂東萊又曲為之解,皆以辭害意矣。鄭、衛男女相謔之詩頗多,而拘拘指為刺其君上,何異癡人說夢也。”比后來清人的許多說法倒還明白得多。
關于《靜女》的紛爭一直持續著,“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過借用清人蔣紹宗的所謂“讀詩知柄”,則可以認為《靜女》之“詩柄”不在“貽我彤管”,卻在“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寫男女之情,自無疑義,卻不必牽扯“女史”,也不必指為“民間”。后世所謂的“民間”與先秦之“民間”并非一個概念,或者干脆說,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說的那樣一個“民間”。“曰‘靜女’者,亦其人私相愛慕之辭耳”(劉始興),適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稱“吉士”。“愛而不見”之“愛”,或援三家詩,以為是“荽”的假借字,即訓作“隱蔽”,但詩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愛矣,暇不謂矣”,可以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見’,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數從前之事,為更久更久。”“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約之時也。”“彤管既靜女所貽,則貽之之時,必有其言語,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則此章所謂‘美’,即所謂‘孌’也,即貽彤管時之言語笑貌之情態也。”“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見相與通情之事也,當日游行郊外,適見伊人,在己尚未敢輕狂,在彼若早已會意,茅荑俯拾,于以將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償,故曰‘洵美且異’也,今茅荑雖枯,不忍棄置,悅懌女美,彤管同珍,夫豈真荑之為美哉,以美人之貽,自有以異于他荑耳。”這一番串講,雖稍稍嫌它把詩作成了“傳奇”,畢竟不乖情理。而馬瑞辰以為詩乃“設為與女相約之詞”,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意見。其實實中見虛不妨說是《風》詩中情愛之什的一個十分顯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質實,一面又是空靈。李商隱詩“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在夢中”,此間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意思,不過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說,《詩》總是有本領把微生的人間樂,全作得一如襄王之夢中。說它是臻于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那是后人總結出來的理論,而在當時,恐怕只是詩情的流瀉。惟其如此,才更覺得這平樸與自然達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邶風·靜女》閱讀注釋
邶:(bèi)周朝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湯陰東南。
靜:嫻雅安詳。
姝:(shū)美好。
俟:(sì)等待。
城隅:城角。
愛而不見:愛,通"薆"(ài),隱藏;見,出現 。
踟躕:(chíchú)徘徊不定。
孌:(luán)美好。
貽:(yí)贈送。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桿身漆朱的筆;一說指樂器,一說指紅色管狀的初生之物。
有煒:形容紅潤美麗;“有”為形容詞的詞頭,不是“有無”的“有”。
說懌:說,通“悅 ”;懌,喜愛。
女:通“汝”,指“荑”。
牧:野外。
歸:通“饋”,贈。
荑:(tí)本義為茅草的嫩芽,引申之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洵:實在,誠然。
匪:通“非”。意為不、不是。
看了“《邶風 靜女》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閱讀答案大全
2.中考語文模擬卷及答案
3.用愛傾聽閱讀題答案
4.七年級上學期語文階段測試卷
5.高三語文調研試卷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