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閱讀答案(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茍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一般人的老師尚且不敢,更何況敢做您的老師呢?
(2)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師,對您又有什么幫助呢?
(3)如果我們經常往來交談,以擴充發揮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幫助有什么收獲,我卻因為您的幫助而有所收獲。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翻譯
二十一日,宗元啟:
承蒙您來信說,想要認我做老師。我的道德修養不深,學識非常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雖然經常喜歡發些議論,寫點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為都是正確的。沒有想到您從京城來到偏遠的永州,竟幸運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來就沒有什么可取的東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別人的老師。做一般人的老師尚且不敢,更何況敢做您的老師呢?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號。我自從被貶官以來,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慮。平時意外地遭受不少是非口舌,唯獨還沒有喜歡充當別人老師的罪名罷了。
您的品行敦厚,文辭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氣魄宏大,有古人的風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師,對您又有什么幫助呢?假如因為我比您年長,學道、寫文章的時間比您早,您確實愿同我往來,交談彼此所學的東西,那么,我當然愿意向您毫無保留地陳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隨便加以選擇,吸取哪些,揚棄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來教您,我的才能不夠,而且又顧忌前面所說的那些情況,我不敢做您的老師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經全部陳列給您了,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從您的神情態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確是好是壞。現在您的來信,說的話都對我過獎了。您的確不是那種巧言諂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過是特別喜歡我的文章,所以才這樣說罷了。
當初我年輕又不懂事,寫文章時把文辭漂亮當作工巧。到了年紀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因此不再輕率地講究形式的美觀、追求辭采的華美、炫耀聲韻的鏗鏘、把這些當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給您看的文章,都自認為接近于道,但不曉得果真離道近呢,還是遠呢?您喜愛道而又贊許我的文章,也許它離道不遠了。
所以,我每當寫文章的時候,從來不敢漫不經心地隨便寫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從來不敢偷懶取巧地寫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嚴謹;從來不翦用糊涂不清的態度去寫作,恐怕文章晦澀而又雜亂;從來不敢用驕傲的心理去寫作,恐怕文章盛氣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進行發揮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導是希望文氣流暢,進行精簡是希望文辭凝煉;剔除污濁是希望語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氣是希望風格莊重不浮。這就是我用文章來輔佐道的方法。
學習寫作以《尚書》為本原,以求文章質樸無華,以《詩經》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禮》為本原,以求文章內容合理,以《春秋》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確、褒貶分明,以《易經》為本原,以求文章能夠反映出事物的發展變化: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辦法。參考《谷梁傳》,以加強文章的氣勢,參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條理通達,參考《莊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參考《國語》,以使文章增強情趣,參考《離騷》,以使文章能夠情思幽微,參考《史記》,以使文章顯得語言簡潔。這就是我用來廣泛學習,使它們融會貫通,并運用來寫文章的辦法。
凡是上面所說的這些,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有可取的地方呢,還是沒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進行選擇,有空就來信告訴我。如果我們經常往來交談,以擴充發揮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幫助有什么收獲,我卻因為您的幫助而有所收獲,又何必以老師來稱呼這種關系呢?采取老師的實質,去掉老師的名,那就萬幸了。宗元再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