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閱讀答案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后,誠欲往來言所聞,則仆固愿悉陳中所得者。吾子茍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敢也決矣。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如何也。今書來言者皆大過。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釆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茍》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馀以告焉。茍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 取其實而去其名,則幸矣。宗元復白。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習題及答案
2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辱書云欲相師 辱:承蒙
B.仆道不篤,業甚淺近 篤:深厚
C.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患:擔憂
D.未嘗敢以矜氣作之 矜:自大
【解析】 C項,患:毛病。
【答案】 C
2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因”字,與“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的“因”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因擊沛公于坐
C.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相如因持璧卻立
【解析】 A項,因:憑借;B項,因:趁機;C項,因:通過;D項,因:于是,與例句相同。
【答案】 D
22.下列有關理解,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柳宗元認為,韓愈作《師說》抗顏為師,收召后學,勇氣可佳,但也因此招來眾人嘲笑辱罵。
B.柳宗元認為韋中立求師之信,言過其實,但認為韋中立言出有因,并非阿諛奉承之徒。
C.就具體文章而言,柳宗元認為寫文章在文以載道的基礎上要盡量追求文采,而他本人則從小務求文采,年長追求載道。
D.柳宗元以自己的親自體驗告誡韋中立,寫文章要用心為之,力求嚴謹、深奧、明朗、暢達,并要眾采各家之長,觸類旁通。
【解析】 C項,柳宗元主張文以載道,不可隨便追求文采華麗。
【答案】 C
23.柳宗元婉拒韋中立求師,并提出“取其實而去其名”,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當時社會以做老師為恥,凡為師之人皆受責難,柳宗元認為可去師之名取其實,以免詬病。
(2)柳宗元認為自己才能不濟,難以做韋中立老師,主張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為文之道。
24.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1)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