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閱讀答案
《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閱讀材料
更為重要的是,禮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四方發展不平衡,各地風俗更是歧異,對政府而言,如果沒有統一的行為規范,聽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經過兩千多年的經營,禮超越于方言、風俗之上,彼此說話可以聽不懂,年節習俗可以互議,但在禮的層面上卻能彼此認同,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統一趨勢的深層原因。
如今,舉國上下都在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匯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對兩大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盲目從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經》的說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惡,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靈魂。而中國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從周公制禮作樂起,民本主義迅速崛起,天意與民意幾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識抬頭,人性本善,人的靈魂不僅要由自己來管理,而且能管好。禮是把抽象的道德轉換到操作層面的不二法門,惟有經由禮,道德才能落實到人的身上,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在當代中國,傳統禮學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幾十年的社會變革證明,物質與精神,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在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提上議事日程。近年,各地紛紛舉辦道德大講堂,反映了社會對道德的呼喚。道德只有體現在人的身上,對人與社會的進步發生作用,道德才是鮮活的、有價值的,禮恰恰是把道德轉換為可以操作的規范的完整體系。今天在社會秩序方面出現的種種亂象,包括某些國民出境旅游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歸根到底是行為“失范”。
禮儀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標志。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東方禮儀,甚至遠播東亞,推動了朝鮮、日本文明的進程。中國文化中的禮,與修身、齊家密切相關,內涵極其豐富。社會在飛速發展,中華禮儀也定能完成現代轉型,再度輝煌。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刪改)
《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錢穆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禮”,我們只要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就可解決中國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B.人生第一要義就是禮,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是人要按照禮、也就是理性要求來生活的,其它動物則不需要。
C.中國幅員遼闊,各民族、各地方風俗各異,但國家能保持統一的趨勢,其深層原因是在禮的層面上彼此認同。
D.要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匯通,首先就必須要對東西方文化有一個清醒而深入的認識,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E.西方文化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性本惡,人的靈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類要按照天意與民意管好自己的靈魂。
小題2: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中合理的一項是 (3分)
A.梁啟超說:“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自信。
B.諸侯爭霸的春秋亂世,證明了孔子關于“禮”的那一套理論在當時根本行不通。
C.因為中國人在童蒙教育階段即教以禮,所以中國在總體上維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獨具特色的中華禮儀影響深遠,對朝鮮、日本文明的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小題3:為什么作者認為“梁啟超、錢穆將中國文化的核心歸結為禮治,絕非向壁虛造,而是淵源有自”?(4分)
小題4: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打破傳統道德底線的事件,如“小悅悅”事件等,因此許多有識之士呼吁應該加強傳統禮學的教育,讓人們知禮明禮。請依據文意,談談你對這種呼吁的理解。(4分)
《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閱讀答案
小題1:CD
小題2:D
小題3:①中國人按照禮來生活的,通過禮自別于禽獸;②禮也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③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修身的主要門徑;④禮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小題4:①廣東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道德水平不盡如人意,這說明物質與精神,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在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層面的需求如道德等就會提上議事日程。
②許多人呼吁應該加強傳統禮學的教育,讓人們知禮明禮,這說明只有通過禮的教育,道德才能落實到人的身上,禮把抽象的道德轉換到可操作的層面,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看了“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