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化為人生氣質閱讀答案
《當文化化為人生氣質》閱讀材料
④中國文化從孔子到朱熹,有過重要的傳承。宋人熊禾撰《考亭書院記》說:“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開篇就道出了朱熹與孔子的關系。朱熹一生注釋撰寫的著作多達幾十部,其《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編在一起并加注釋。為什么要“注釋”?凝聚著孔孟智識的古文字,到朱熹的時代已過去了一千多年,宋人要讀懂春秋文字有困難了,更何況要理解孔孟思想殊不容易。朱熹不僅為“四書集注”,還需要倡學,才可能進行有效的傳播。朱熹后半生學問最成熟的時期,定居福建建陽創辦考亭書院并倡學。在這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倡學,影響是非常大的。受朱熹影響最大的是建陽人蔡元定,竟使蔡氏一門四代出了九位賢儒,史稱“四世九儒,五經三注”,后句講的是蔡氏子孫在五經中注釋了三部經典。四書五經共九部經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陽注釋并在此刻印成書,成為直到近代中國每個讀書人必讀的教科書。請想一想,這地方當時有怎樣的文化氛圍?
⑤朱熹倡學,建陽曾“書院林立,講帷相望”,來此讀書的非止建陽子弟,而是“四方學子負笈來學”。朱熹及其弟子注釋的古代文獻就成為教本,這促進了建陽境內麻沙、書坊兩鎮雕版刻書業的繁榮。其中書坊一鎮,雕坊比屋連檐,人口會集約三萬,私家出版業前店后廠,蔚為壯觀。中國印刷術起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把前此千秋竹簡上的中華文化刻印到書本的重要時期。建陽成為宋代三大出版中心之一,四方書商販者“往來如織”,建陽因之享有天下“圖書之府”的盛名,這對于中國文化承前啟后的影響,算得清嗎!
⑥今天常聽人說,喜讀文學、文史作品,或者也動筆寫寫散文詩歌,是一種“業余愛好”。朱熹也寫小詩,那也是他的業余愛好嗎?他的《活水亭觀書有感》詩,活生生講的就是讀書學習乃人生素質之“源頭活水”。對一個領導者、執政者而言,“文化熏陶”造化文化素質,更不應是其“業余愛好”,而是從政參政最重要的基礎素質。
(摘編自《領導文萃》雜志)
《當文化化為人生氣質》閱讀題目
小題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中國“政”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政治就是要用盡可能淵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來治理社會。即使是“法治”,仍然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礎。
B.朱熹的《活水亭觀書有感》和蘇格拉底“我不是智者,我是愛智者”的名言,都集中體現了源頭活水對事業和人生的重要性。
C.四書五經共九部經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陽注釋并在此刻印成書,成為直到近代中國每個讀書人必讀的教科書,這與朱熹倡導學習有著很大的關系。
D.對于一個領導者、執政者而言,“文化熏陶”造化文化素質,不僅僅要成為其“業余愛好”,還要成為其從政參政最重要的基礎素質。
小題2:通讀全文,用簡練的文字概括作者的觀點。(3分)
小題3:作者引用蘇格拉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當文化化為人生氣質》閱讀答案
小題1:D
小題1:從政參政者應該愛學習,因為從政參政需要文化素質。
小題1: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愛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看了“當文化化為人生氣質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