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故鄉不沉淪閱讀答案
《誰的故鄉不沉淪》閱讀材料
④古人有揠苗助長的話頭,也有夜雨剪春韭的詩意,鄉村的消失在證明著一種東西——故鄉的脆弱,美的危險,土地不再為農人服務,土地開始為GDP服務。但沒有了故鄉的人是無根的,離開了地氣的腳步注定是走不穩而踉踉蹌蹌的。
⑤有一成語叫背井離鄉,“背”是“背離”,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寧愿理解“背”為“背負”,一個背負著故鄉井水的人是有底氣的,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故鄉井水的滋潤。記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個人問我,你的眼睛為何這樣亮?我說那是故鄉的水井!你的頭上隱隱像有什么東西,那是什么呢?我回答:那是故鄉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點黯然,然后醉了。他說:我沒有故鄉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嗚嗚大哭起來。
⑥故鄉是一個人的血地,你離開了那空間,你離不開那里蒸騰的氣場,那里的細節,雖然有時光的流逝和空間的隔阻。但“任它草堆也好,破窯也好,你兒時放搖籃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臺灣把故鄉叫做原鄉,作家鐘離和說“原鄉人的血,只有回到原鄉,他的血才能停止沸騰”,真是透到了骨髓,徹骨徹膚。
⑦但原鄉在哪里?即使你千里迢迢回到放搖籃的地方,但拆遷的速度,要比你的腳步快幾倍。在某些趾高氣揚者煙灰彈落的瞬間,無論老房子無論老城墻,都會談笑間灰飛煙滅。故鄉小橋的容顏你無法再睹物思情,沒有銅雀臺可以鎖住那也叫小喬的戀人,即是銅雀臺也會被拆遷成瓦礫。你有的不只是鄉愁,而是目睹故鄉的凌遲,故鄉的死亡。
⑧我想,拆遷的那僅僅是一座座老屋么?拆遷的是那些有形的表面的東西,那融入人生的部分呢?那故鄉的氣味呢?要是再向人回答三十前的故鄉,你準會遇到聽眾的不解,因為你的斜陽流水,你的蛙鳴溪頭薺菜早已無有蹤影,大家以為你在說謊,說不曾存在的詩意,說你的夢囈。拆遷的巨響,它不僅僅傷到了我們的骨頭,它給我們不能指認故鄉的人一種暗傷,在咯血,你看不到那血絲,你感到那虛空,那是一種大地的整體失憶和鄉村歷史的短路。
⑨故鄉是一種容器,故鄉是收藏我們童年哭聲的地方,一石一礎,一草一葉,井欄榆樹,那都是我們的見證,那里勾留了我們的年輪,涂抹了黃昏時我們讀書的影子,還有那塞滿草的窗子。當我們夜晚背誦課文的時候,常仰著脖頸望著窗外的星空,像是背誦著夜。現在那里的夜還是那樣純凈么?沒有一絲的陰翳,沒有污染沒有毀容?
⑩我不反對現代化,我反對的是過度和對故鄉的損傷。我是懷念一種鄉村的精神質地,一種氛圍和一套完整的鄉野價值觀,那種安恬那種愜意。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人類歷史的保姆,她提供的是一種見證,是我們的童年。但現代化現在成了一種不容商榷的規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著吊民伐罪討伐一切的權力。過去那種低碳的生活,那鄉村的牛糞和泥濘,曾是我發誓逃離的,那不是矯情,當走過了人生,當失去了故鄉,當看到沉淪的故鄉,失去了的才知道珍重。
⑾在我們人生的路上,應該有故鄉。
(有刪節)
《誰的故鄉不沉淪》閱讀題目
小題1:如何理解“無邊的鄉村在沉淪”的含義?(2分)
答:
小題2:第⑤段記述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我”與友人的問答,有哪些作用?(3分)
答:
小題3:仿照示例,請列舉兩種作者心目中故鄉安恬愜意的美麗情景,以及分別讓你想到的與之緊密相關的文學典故或名句。(4分)
示例:故鄉有安靜而古老的觀景臺,像銅雀臺那樣引人遐思。我想到了杜牧的《赤壁》一詩曾發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感慨。
(1)
(2)
小題4:“在某些趾高氣揚者煙灰彈落的瞬間,無論老房子無論老城墻,都會談笑間灰飛煙滅”一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6分)
答:
小題5:作者說“在我們人生的路上,應該有故鄉”的原因有哪些?你怎樣看待現代化對故鄉的損傷?(8分)
答:
《誰的故鄉不沉淪》閱讀答案
小題1:(1)無數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無數農民正在“被上樓”。(1分)(2)農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倫理被改造了。(1分)(答“土地不再為農人服務,土地開始為GDP服務”和“環境被污染”可分別得1分)
小題2:(1)證明了“沒有了故鄉的人是無根的”(或“一個背負著故鄉井水的人是有底氣的”)。
(2)詩意問答增添了文章的文學色彩。(3)引發了下文關于“原鄉”的說法。(1點1分)
小題3:⑴故鄉的黃昏是美麗的,我想到了元代的馬致遠在小令《天凈沙·秋思》中抒發了“枯滕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情懷。或:我想到了清代著名文學家紀曉嵐曾多次到桐廬游歷富春江,并留下 “濃似春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斜陽流水推蓬坐,翠色隨人欲上船” 的美麗詩篇。⑵故鄉的蟲鳴鳥唱是那么的悅耳,就像精彩的田園交響曲,我想到了宋朝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和“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名句。⑶故鄉的春天花香四野,我想到了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名句。⑷童年時游玩的地方讓人懷念,一石一礎,一草一葉,井欄榆樹,均歷歷在目。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回憶故鄉百草園給童年留下的精彩:“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⑸黃昏中閉門讀書享受孤獨的影子也富于魅力,意境美到極致。使人想到清代詩人陳沆“黃昏雨落一池秋,晚來風向萬古愁。不厭浮生唯是夢,緣求半世但無儔”的唯美境界。⑹閉門讀書那塞滿草的窗子也美麗動人,使人想到宋代翁森的《四時讀書樂》“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⑺夜晚背誦課文就像是背誦著夜,使人想到宋朝詩人陸游的《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尊尊告誡讀書要趁幼年發奮。或:使人想到歸有光《項脊軒志》說的在南閣子中讀書“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冥然兀坐,萬籟有聲”的夜讀之趣。(任選兩種,每種答到情景給1分,典故或名句給1分。)
小題4:(1)借代。“趾高氣揚者煙灰彈落的瞬間”代指房地產開發商談判的成功的時刻,生動得刻畫了土地開發的利益所得者草菅民意的暴發戶形象。(2)夸張。舊房改造的范圍和改造的速度均被夸大,準確地表達了近年只管建設不顧文化保護的現狀。(3)用典故。化用蘇軾《赤壁賦》寫三國時期周瑜赤壁之戰大勝曹軍的詩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深刻諷刺了當下不顧文化保護的重建工作。
小題5:(1)“在我們人生的路上,應該有故鄉”不是說每一個人一定要出生農村并在農村留有住所,而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存有一套完整的自童年就開始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因為人都是歷史的,不能隔斷歷史而存在,且都在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支撐下立身處世,所以每一個人都該有一個“故鄉”。(4分)
(2)現實中現代化對故鄉確有損傷,給我們帶來了陰翳、污染甚至毀容,損毀了不少傳統文化魅力,讓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現代化太過強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缺乏包容之心,讓人有壓迫感。(或:現代化革故鼎新值得贊賞,那種抱殘守缺的思想早該革新,貧窮落后不該是我們需要的,因循守舊的美學思想也該醒醒了。)(正反思考均可,言之成理給分)(4分)
看了“誰的故鄉不沉淪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