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運河鈔關閱讀答案
《明清時期的運河鈔關》閱讀材料
明代實行禁海政策,京杭大運河是全國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全國八大鈔關有七個設在運河沿線,由北至南依次為:崇文門、河西務、臨清、淮安、揚州、滸墅、北新。其中臨清、北新兩關征收船料與貨稅,其他各關只征收船料。運河七關商稅占八大鈔關稅收總額的90%左右。清代康熙年間,三藩平定,臺灣統一,清廷于康熙二十年廢除海禁,原由運河展開的南北商品流通格局變為運道和海道并行。運河七大鈔關的稅額在全國關稅額中所占比重也逐漸下降,從清初的50%降至嘉慶年間的30%左右。成豐五年,因運道梗塞,河運停止十余年,鈔關稅收受到很大影響。至清光緒二十七年運河漕運停止,運河鈔關署治逐漸廢止。
鈔關的職能是進行稅務征收,包括征稅、稅則和稅收分配幾個方面。其中征稅是鈔關的最主要職責,鈔關征收來的稅款大部分要上繳戶部,用以漕船、軍餉以及賑濟災民、修建河堤等。關稅的專項利用,表明關稅收入在國家財政中作用的增大。
明清運河鈔關的設置以財政需要為目的,是政府利用稅收杠桿調節供求關系、收益分配關系的工具,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具體的區域空間中,鈔關與區域經濟網絡的建立和城鎮發展密切相關。首先,鈔關是中央設在地方的直轄機構,由中央派駐官員進行管理,并不斷加強軍事保衛措施,這不僅提升了設關城市的政治地位,而且良好的治安環境也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其次,鈔關設在運河要沖之地,每到漕運盛時也帶動了鈔關附近及周邊區域商業和服務設施的發展。最后,鈔關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關涉到城鎮人口數量與結構性變化。管關官員和依附鈔關生存的牙商、腳夫等社會群體在城鎮中大量增加,這種依附關系部分的解決了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的主活來源問題。
(摘自《光明日報》)2009.3.25)
《明清時期的運河鈔關》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關于“鈔關”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鈔關是明清時期京杭運河上的稅收關署,以任收過住船只、商品的關稅等為主要職責。
B.鈔關設置于明宣德四年,其命名與當時流通的大明寶鈔密切淚關。清沿明制,名稱始終未變。
C.明代在京杭大運河沿線沒置了七個鈔關,七個鈔關中只有臨淆、北新兩關可任收貨稅。
D.鈔關稅收曾因河運停止十余年受到很大影響,運河鈔關在清光緒二十七年以后逐漸廢止。
小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屬于“鈔關與區域經濟網絡的建立和城鎮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項是
A.明清運河鈔關的設置是政府利用稅收杠桿調節供求關系、收益分配關系的工具,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B.鈔關是中央直轄機構,由政府派員直接管理,提升了設關城市的政治地位。
C.鈔關設在運河沿岸重要城鎮,繁榮的貿易促使運河各鈔關所在城鎮的經濟發展,并進而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約發展。
D.鈔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關涉到城鎮入口數量與結構性變化,部分地解決了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的生活來源問題。
小題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京杭大運河使南北商品得以流通,繁榮的貿易使鈔關的設置成為必要。
B.明代的禁海政策,使京杭大運河成為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康熙廢除海禁,商品流通格局變為運道和海道并行。
C.征稅是鈔關的職能之一,征收稅款大部分要上繳戶部,用以漕船、軍餉以及賑濟災民、修建河堤等。
D.鈔關的沒置以財政需要為目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運河鈔關》閱讀答案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B
看了“明清時期的運河鈔關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