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失去一個民族的教養閱讀答案
《不要失去一個民族的教養》閱讀材料
這樣一種嚴謹與認真的態度,歸根結底,仍是出于對經典懷有的敬意。錢穆在《論語新解》的序言中謙遜地表示:“本書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而已。”換句話說,錢穆并非要在《論語新解》中販賣一己的“心得”,而是備采前人的各家學說,加以申述,給讀者以最為通達簡要的知識,目的仍是讓讀者“直明《論語》本義”。
在后來撰著的《孔子傳》中,錢穆更是明確地希望讀者借助此書,繼而“進讀《論語》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認為讀了此書,就以為“對孔子了解盡其能事”。其實朱自清寫《經典常談》,也是同樣的用意,他希望讀者把這本書當做一條船,借它“航到經典的海里去”,“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錢穆和朱自清都認識到,經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經典本身,它們的意義是讓讀者親近經典,接觸經典。經典的普及不是把經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為當下實用的知識,而是充當燈塔和航船,把讀者的心靈引入到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中去。這就是朱自清所說的:“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懷抱著如此莊嚴崇高的宗旨,下筆臨文時自然不會茍且輕慢。
也正因為這,他們也就不會隨便遷就和迎合讀者的閱讀趣味,不會為了書的好賣而犧牲了經典的尊嚴。錢穆在寫《論語新解》的時候,本來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話,然而寫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來。因為《論語》“難在義蘊,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話來闡釋宏深的義理,一味追求淺顯,就像“嚼飯哺人,滋味既失,營養亦減”,所以最終改成了淺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結尾,用白話對全文做一個翻譯。
自然,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對經典了然于心,了然于手與口。有如此的熱忱,又有如此的學力,《經典常談》和《論語新解》才成了新的經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這樣工作的學者,已經很難見到了。
《不要失去一個民族的教養》閱讀題目
1.下列說法中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A.一般人對經典的理解有困難是因為語言文字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
B.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學說,又提出了自己的個人見解,目的就是讓讀者“直明《論語》本義”。
C.《經典常談》與《論語新解》雖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經典。
D.錢穆認為用淺易的文言寫《論語新解》,就好比拿嚼過的米飯來哺喂他人。
E.錢穆希望讀者能借助《論語新解》,進一步閱讀《論語》及其他先秦經典。
2.下列對“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經典訓練不能取代經典本身。
B.這句話是對學術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批判。
C.經典訓練是讀者理解經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D.經典訓練的宗旨是要讓讀者接受經典的精神滋養,使文化傳統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3.關于“經典的普及”,文章針砭的時弊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經典常談》和《論語新解》為什么能成為新的經典?請根據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失去一個民族的教養》閱讀答案
1.AC
2.C
3.(1)把經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為當下實用的知識;
(2)隨便遷就迎合讀者的閱讀趣味;
(3)為了書的好賣而犧牲經典的尊嚴。(意對即可)
4.(1)言之有據,深入淺出,備采眾要,語言通達;
(2)作者尊重經典,有嚴謹與認真的學術態度;
(3)面向讀者,引領讀者親近經典,走進經典。(或“把讀者的心靈引入到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中去”)
(4)著力于文化傳承,不會隨便遷就和迎合讀者的閱讀趣味;
(5)作者有深厚的學術功底,有高度的學術熱忱。(答出四點即可)
看了“不要失去一個民族的教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