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答案
《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材料
表現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種內在狀態,即所有情感的表達都遵循中道原則。儒家認為,在內心修習“和”,我們就會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則必將損害德行。這樣,“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視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學者看來,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義。作為最高美德,“和”對于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安寧是必不可少的。有序與和平的實現必須內外兼修。正如儒家學者將政治視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為道德修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主要目的。《周禮》記載,周王“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內在、外在中體覺“和”,人們就必須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過程中更具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深化自身對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為最高理想的“和”就與自然、政治、倫理及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息息相關。在這一意義上,“和”有時也被稱為“中和”。透過“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與均衡性。
早期大儒們宣揚的“和”的學說在后期新儒家那里獲得了發展。新儒家學者不僅將“和”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還將它視為一種激發儒家學術的精神,一種策動儒家實踐的活力。他們相信,“和”是所有關系的根本性法則,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實現的動因。(節選自《新華文摘》)
《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題目
1.根據文意,下列不屬于儒家早期宣揚的“和”的理論的一項是( )
A.認為“和”是所有關系的根本性法則,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實現的動因。
B.認為“和”與音樂緊密關聯,而音樂在良好品性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認為“和”是最高美德,對于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安寧是必不可少的。
D.認為“和”是最高理想,與自然、政治、倫理及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息息相關。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和”的理想能激勵著人們為了獲得安寧和諧而不斷地糾正混亂、無序。
B.在儒家看來,“和”是天道與人道有機結合的支撐點,是儒學之道的最高點。
C.“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人們相親相敬也就有了社會的和諧。
D.兩個事物間的“和”可以理解為對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3.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幫助統治者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B.青銅銘文中的漢字“和”由一株植物與一張口組成,據此可知,儒家對和的原初理解與音樂無關。
C.根據《禮記》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可以推斷,儒家早就認識到,音樂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過觸及人心、匡正行為創造了“和”。
D.在當今社會提倡“和”,足以使我們擺脫沖突和混亂,緩解緊張的社會關系,消除沖突的社會根源。
《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答案
1.【答案】A【解析】根據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實現的動因”。
2.【答案】D【解析】“和”不是對事物特性的簡單相加,而是創造新的事物。
3.【答案】C【解析】“通倫理”就是匡正人們的行為,創造和諧的社會秩序。A“唯一目的是”信息絕對化,根據第一段,“和”是儒學之道的最高點,成為天道與人道有機結合的支撐點,據此可知,“和”也是為了處理好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B“和”常常被用來表征“龢”字,而“龢”是“和眾聲”之意,所以儒家對“和”的原初理解與音樂有關;D在當今社會提倡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沖突的社會根源。
看了“儒學和之道的詮釋與反思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