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中國外交理念之演變閱讀答案
《30年來中國外交理念之演變》閱讀材料
其三,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和平發展的意思,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與國際環境,在安全、穩定的條件下加速社會建設……中國之所以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是由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時代發展潮流幾方面因素決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對立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冷戰后也拋出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樣。這些“理論”雖曾風靡一時,但多半是要么夭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裝。
中國外交理念變化的第二特征,是在務實基礎上讓外界消除誤解。
其一,關于和平發展與和平崛起的關系。和平發展是主觀既定方針,和平崛起則是客觀表現形態,兩者本質相同。
其二,關于中國對世界影響的評估。對于中國影響力的評估,既不應過譽,也不必忌諱。
其三,關于“中國威脅論”與“中國機遇論”的較量。如今“中國機遇論”在國際上越來越占上風,但“中國威脅論”仍有市場。中國有句名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之,眾必非之。”這也可用來解釋“中國威脅論”的誘因之一。
其四,關于建立和諧世界的理解。“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是和諧世界的內涵界定,如果將其隨意解釋夸大為“大同世界”,愿望再好,也只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30年來中國外交理念之演變》閱讀題目
5. 下列對“繼承傳統,與時俱進”這一特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繼承傳統,與時俱進“指的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提出新舉張、新倡議。
B.中國率先于1953年釀成、隨后于1954年與印度和緬甸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十年來在傳承與弘揚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力圖開拓創新。
C.傳統的“睦鄰”派生出“雙贏、共贏”;“合作”派生出“和平與發展”、“和為貴”等。
D.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傳統因素滲透到中國外交中,這些反映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7.根據原文,下列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之所以選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為了在務實的基礎上讓外界消除誤解。
B.30年來中國在外交領域非常活躍,通過不斷提出新主張、新倡議,來達到優化環境、擴大影響、樹立形象和趨利避害的目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屬于“這些新主張、新倡議”,這是中國傳統的外交原則。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映了二戰結束之后廣大新獨立國家維護主權和建立國家新秩序的共同愿望,中國正是抓住這一契機來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的。
D.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對立物,在冷戰后出現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樣,但這些新提法、新花樣沒有任何市場。
8.下列不屬于“30年來中國外交理念之演變”的一項是
A.“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合作”,這是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傳統主張,隨后把這一傳統主張加以發展。
B.中國從原先重視發展雙邊關系,到后來越來越積極參與多變活動。
C.中國率先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中國外交理念體系的基石。
D.中國外交理念變化的特征表現,一是繼承傳統,與時俱進,二是在務實基礎上讓外界消除誤解。
9.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整整30年,與國內政策相適應,外交理念也在發展變化。
B.“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是和諧世界的內涵界定,如果將其隨意解釋夸大為“不同世界”,愿望是好的,效果將適得其反。
C.加速社會經濟建設需要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周邊環境與國際環境,所以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D.“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這可以說是產生“中國威脅論”的根本原因。
《30年來中國外交理念之演變》閱讀答案
6. C (“合作”的發展表述錯)
7. B(A“消除誤解”是外交理念變化的特征;C“中國正是抓住這一契機來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的“屬無中生有;D太絕對,原文為“曾風靡已是,但多辦是要么天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裝”。)
8. C(沒有演變的內容)
9. D(原文為“這也可用來解釋“中國威脅論”的誘因之一”。可見并非根本原因。)
看了“30年來中國外交理念之演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