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酷吏政治對現代法治的啟示閱讀答案
《古代酷吏政治對現代法治的啟示》閱讀材料
從咬文嚼字上來剖析“酷”字發現,其原本含義并不是指“殘酷暴虐”。許慎的《說文解字·酉部》載:“酷,酒味厚也,從酉,告聲。”可見,“酷”之本意與酒有關,“酒味厚”是一個中性甚至偏褒義的詞,在中國的飲酒文化中,“酒味厚”往往被認為是好酒。后來“酷”才逐漸有了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程度的含義,從而就有了“嚴酷”、“殘酷”等貶義詞的出現。“吏”在《說文解字·一部》中載:“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從一”就是要忠于一主即君王,即如孔子所說的為官之道“臣侍君以忠”,而“史”的另一解釋是“持中正”之意,要不偏不倚。概而說之,“吏”就是要對君主忠誠,又不徇私枉法,嚴格執行政令之人。“吏”往往還充當教師的角色,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一項文化措施就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景帝也說“夫吏者,民之師也”。“吏”不僅是與基層百姓聯系緊密的“治民之人”,也是民治榜樣,是對百姓起教導作用之人。由此看出,將“酷”與“吏”結合,其最初本意在司馬遷看來并不是指殘暴、慘酷之官吏?!妒酚?middot;太史公自序》中載“民倍本多巧,奸軌弄法,善人不能化,惟一切嚴削為能齊之,作《酷吏列傳》。”由此可知,酷吏最初是以法對“奸軌弄法”的違法之人進行嚴格管理的官吏。
在中國崇尚“人治”的社會中,酷吏的本職是對國君負責。漢武帝時張湯等人的廉平成為后世官吏的“儀表”;而無道德仁義可言的來俊臣等人則是被唾棄的對象,他們雖皆被稱為酷吏,但這種“名同質異”的巨大差異使二者不可相提并論。這也說明了在中國古代崇尚禮義教化的儒家思想之下,實行“輔之以法”時要把握“法”的度及執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對象。張湯等人的為官執法行為為后世的官吏、執法之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嚴格執法,維護法律的權威,不欺下,不媚上,要有敢于擔當的精神,能與權貴奸惡之人作斗爭,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同時還要保持自己廉潔高尚的一面。西漢時期的“酷吏”為現在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執法環境的執法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尤其是隨著各種高科技犯罪的頻繁發生,怎樣才能在執法過程中秉持中正,而又不越法度雷池一步,我們應從西漢酷吏的執法中總結經驗。“執法者首先要持中正,守廉潔,遵法度,才能真正將國家的法制落到實處,才能將法制受惠于百姓”,這在崇尚法治,強調政治民主的今日也頗具借鑒意義。只有嚴格執法,執法公正,不恣意更改所依之法的內涵、范圍,才能發揮法律應有的作用,這才稱得上真正意義的法治,也才能真正改善吏治。(有刪節)
《古代酷吏政治對現代法治的啟示》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酷吏”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酷吏”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時期統治者用來維護其統治的工具,但“酷吏”并不是中國君主專制時期的官職稱謂。
B.由于各種史料及研究性論文中的錯誤認識,酷吏在人們的認識中成為貶義詞,甚至《辭源》都進行了不恰當地解釋。
C.今天的司法機關、政府機關的執法人員相當于古代的“酷吏”,“酷吏”含有對執法手段達到的績效程度的描述意義。
D.官員敢于執法、執法嚴峻、重刑法就被稱為“酷吏”,《史記·酷吏列傳》中所記載的官吏都是這一類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酷吏政治的前期與其之后有本質不同,實際上不同時期酷吏的政治表現和內涵也有很大的不同,張湯與來俊臣就是證明。
B.“嚴酷”、“殘酷”等貶義詞的出現是“酷”后來興起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程度的含義,原來的“酷”是中性甚至偏褒義的詞。
C.許慎認為,“吏”要對君主忠誠,又不徇私枉法,嚴格執行政令,他還是民治榜樣,對百姓起教導作用之人。
D.由《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載“民倍本多巧,……作《酷吏列傳》”可知,酷吏最初是嚴格依法管理違法之人的官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湯成為后世官吏的“儀表”,而來俊臣則是被唾棄的對象說明執法要把握“法”的度及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對象。
B.酷吏的出現及其發展是隨君主專制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異的,酷吏的“名同質異”的巨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C.崇尚法治,強調政治民主的今日執法者要持中正,守廉潔,遵法度,將國家的法制落到實處,將法制受惠于百姓。
D.真正意義的法治要像張湯執法時期一樣,執法者嚴格公正執法,不隨意改變法律的范圍內涵,發揮法律應有的作用。
《古代酷吏政治對現代法治的啟示》閱讀答案
1.D.(應該是司馬遷看來)
2.C.(后一句不是許慎認為)
3.D.(今天法治與西漢不能同日而語)
看了“古代酷吏政治對現代法治的啟示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