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閱讀答案
《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閱讀材料
《周易》中強調天、地、人“三才”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盡管人與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為重要,但儒學并不把自然看作異己力量,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于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自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竹子作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將其隱喻為一種虛心、有節、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隨遇而安的品格精神。歷史上不少詩人、文學家都寫過許多關于竹的詩文。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竹曰:“竹解心虛即我師。”唐代文人劉巖夫寫的《植竹記》竹與君子的人格相比擬,道:“勁本堅節,不受雪霜,剛也;綠葉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聳,必相依以林秀,義也;雖春陽氣旺,終不與眾木斗榮,謙也;四時一貫,榮衰不殊,恒也。”從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種形式屬性本身往往在審美意識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們更注重從自然景物的象征意義中體現物與我、彼與己、內與外、人與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們還將松、梅、蘭、菊、荷以及各種形貌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并主導者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
B.儒家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學學者吸取道教以道為宇宙本體、“道生萬物”的思想,從而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
D.儒學并不把自然看作異己力量,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國園林講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
B.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約作用。
C.文中蘇州滄浪亭楹聯表現出園主把自己與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體現了儒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D.《周易》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把竹子隱喻為一種虛心、有節、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隨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們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義,并以此體現物與我、彼與己、內與外、人與自然的同一,說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國園林是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D.唐代文人劉巖夫寫的《植竹記》,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義,體現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閱讀答案
1.A 文章開頭“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學說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
2.C 原文第三段末尾“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自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渾然一體”并不等于“等同”。
3.B 原文結尾處“自然美的各種形式屬性本身往往在審美意識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們更注重從自然景物的象征意義中體現物與我、彼與己、內與外、人與自然的同一”,這并不能說明自然美不重要。
看了“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