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危機閱讀練習及答案
《漢字的危機》閱讀材料
有趣的是,從繁簡之爭到漢字危機,這一過程恰好吻合了建國初以實用主義為取向的文字改革思路。當時曾有漢字拼音化的設想,但因太過激進,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最后采取了簡化漢字的折中方案。但漢字拼音化雖然沒有依靠行政強制力的推動獲得實行,卻在電子輸入時代,憑借著人們的自然選擇,成為一種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一個明證是,在輸入方法上,最早出現和發展的是字形輸入,但拼音輸入卻后來居上、漸成主流,這里面主要就是拼音輸入更易掌握和操作的原因。
對于大眾來說,文字絕大多數時候都只是一種交流工具,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這是文字演進的自然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漢字最終會不會徹底拼音化,現在很難預測。但即便最終拼音化,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因為這意味著漢字將徹底拋棄其表意系統,而成為一種表音文字,也就是通常意義上人們所說的“漢字消亡”。一種文字演進出新的書寫形態,舊有形態就注定會退出通用領域,成為美學、考古、書法等專業領域的一種研究對象。歷史上的金文、小篆、隸書、楷體等都曾作為通行字體存在,但現在都已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繁筒之爭大可不必,人們也不需要太過擔心漢字消亡。對傳統事物懷有感情是一種慣常心理,但只要這種演進是人們的自然選擇,就無可厚非。肯定文字自身所具有的價值是沒有錯的,但如果因此就拒絕簡體字、排斥新科技,試圖人為改變業已形成的行為習慣,則顯然是一種過猶不及的做法。
《漢字的危機》閱讀題題目
5.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屬于漢字危機表現的一項是(3分)
A.繁體字作為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形態越來越邊緣化。
B.最近漢字聽寫節目大熱。
C.生活中常出現提筆忘字或者“能識不能寫”的尷尬局面。
D.在輸入方法上最早出現和發展的是字形輸入,但拼音輸入后來居上、漸成主流。
6.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對漢字危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繁體字有自身的美感,在文化傳承上發揮作用以及歷史等文字學意義上的價值,有保護的必要。
B.簡體字因為更便利,更易掌握和易操作更適合現代社會需求,使用的地區、人群越來越多。
C.電子輸入的普遍使手寫機會減少,人們的使用習慣發生了改變。任何事物都有其演進和消亡的過程。
D.漢字有可能成為一種表音文字,舊有形態注定會退出通用領域,成為專業領域的研究對象。
7.我們應如何應對漢字面臨的危機?請根據原文,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的看法。(5分)
《漢字的危機》閱讀題答案
5. D (“拼音輸入”不屬于漢字危機表現。)
6. C(AB兩項均是表述繁簡字的爭論,是漢字內部之爭。D表述漢字發展趨勢。)
7.(1)文字作為交流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要順應文字演進的自然規律.(2)勇于接受新科技,接受已形成的行為習慣。(3)國家層面推行相應法規;(4)開展漢字書寫的教育、宣傳活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舉例即可)
看了“漢字的危機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