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明月夜閱讀答案
《1867明月夜》閱讀材料
縱是巴陵人,對吳敏樹來說,秋夜泛舟洞庭湖上,繞君山一圈,這種“游之上者”——游覽中最具美意的事情,也是“平生以為勝期”,直到花甲過后才“得一為之”。那次同行者中有兩位僧人,一位初識客人,及自己的外甥、孫子各一人。
行船路線,從龍口到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吳敏樹看到的景象既具體入微,又氣勢恢宏:天上的月亮、眼前的樹梢、置身的小船,更有那滿眼中湖面的金碧色,靜謐安祥,這一切,都與今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相去甚遠。1998年夏,長江沿岸洪水暴發,同樣的月夜,我在洞庭湖大堤上,災民家帳篷邊的涼床邊坐著時,居然也有相似的感受。電停了,沒了耀眼的燈光,白天嘈雜混亂的景象也消停了,桀驁不馴的洞庭湖湖水似乎也溫順起來,變得富有詩意,月亮之下,湖面同樣金碧色,朦朧,而又壯美。我想找個小船下去劃劃的念頭剛一出現,自己便為這想法嚇了一跳:時候不對!
吳敏樹一行人路過一處危崖,有一顆大樹。同來的一位叫開的僧人指著那棵樹說:“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從岳陽城朝這里望,看到的就是這棵古樟樹。在此傳說頗多的呂洞賓有詩“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我沒有查閱巴陵志,是否有這古樟的記載不得而知,但一般的歷史書寫中,有關某年某月某棵樹及其負載文化習俗的記述,定是稀見。而這篇游記中,吳敏樹卻像一個忠實的人類學田野調查者一樣做了記錄。近年來,拜新歷史主義后現代史家觀念之賜,歷史即為敘事,歷史與文學互文,回頭看看古代散文,特別是游記,彼時社會生活史、文化史,甚至觀念史赫然存于其間。在那些只注重大寫歷史,也就是宏大敘事書寫的史學漸隱后,這些文章的新價值便浮現出來。
出香爐峽,過觀音泉口。“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一干人興致過后,吳老先生進入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幻想著人神對話。相傳舜的妃子湘君曾游于此,君山,又名湘山。身為讀書人,老先生對君山的傳說自然爛熟于心,這山果真“山本中空,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湘夫人可知曉答案?
湖上到底有沒有神仙,吳敏樹曾在另一篇文章《新修呂仙亭記》中有過分析,人們一直傳說湖上有仙人往來,那可能就是隱人高士,出沒江湖間,人們把他們當成仙了吧。“若山川奇異幽遠之鄉,使出世者俯仰其間,必將有恍惚從之者。”而“抑湖上諸山,磊磊浮波面,若近而遠,令人有海上蓬萊之思乎?”依照今人的聰明勁兒,這些似乎都可以看透,當作怪力亂神語,不去計較,但這不就辜負了“夜來月下,山水寂然”給人預留的那份獨特想象空間嗎?
唐洛陽人張說被貶岳陽為官,始建岳陽樓,留有詩句“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吳敏樹則責備說:“蓋仙者可以不學,而意亦不能無之。”仙你可以不學,神仙之意,你可不能沒有啊!
游至后湖,再往東,水面映出了燈光來,可見煙火氣十足的岳陽城了。這時,近處出現另一番景象,水面上云起船側,夜幕中成條狀,稍后便不見了。沒有這月夜泛舟,特別是秋夜洞庭湖上的經歷,恐怕是很難有這細膩觀察的。
同樣的情形今天不知還能不能重現。
《1867明月夜》閱讀題目
15、解釋帶點詞語的含意(4分)
(1)大寫歷史
大寫:
(2)煙火氣十足的岳陽城
煙火:
16、第七段段尾作者慨嘆“時候不對”,你認為本段作者提到的這個“時候”,與文中另外提到的“時候”有哪些“不對”?(4分)
17、本文哪些引文來自《君山月夜泛舟記》一文?試舉兩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8、文章結尾寫到“同樣的情形今天不知還能不能重現”,作者這樣收束全篇,屬卒章顯志,通讀全文,請結合你所認為的今天難于重現的情形,談談文章的旨意。(7分)
《1867明月夜》閱讀答案
15.(1)主流的、主導的、大格局的、大范圍的、大主題的
(2)借指住戶、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煙霧,此處指人間生活場景
16.(1)時代大背景、個人際遇與來到洞庭大堤上的任務不同;(2)真正的風平浪靜與洪水暫時平靜的水文、季候條件不同。
17.(1)“游之上者”“平生以為勝期”的引用,暗示人物平生際遇,點明巴陵月夜景致迷人,引領下文對“1867明月夜”的再現;
(2)“月升樹端,舟入金碧”的引用,總體概述巴陵月夜勝景,是再現吳敏樹夜游巴陵明月夜的起筆,也是再現今天難于重現的“繞君山一周”湖面月夜靜謐安詳情境的起筆;
(3)“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的引用,進一步營造過去洞庭月夜神奇詭異的氣氛,為寫古人寄情山水的閑情逸致張本,暗含作者對故人故景的無限欣羨之情。
(只要求答出兩點,考生有對其它引文的分析,舉例準確,分析合理,給高分。)
18.(從兩方面評閱)(1)今天難于重現的情形,看考生能否較準確地概述:①基層小官自覺不能實現人生抱負,能毅然自免歸鄉的情形;②飽學之士能放下天下大勢,悠閑自得地夜游勝景的情形;③月下的湖光山色靜謐安詳、神奇詭異,讓游者能完全融入其中的情形;④天光云影壯闊奇特的自然景象能盡顯眼底的情形。
(2)能結合考生概述出的以上情形,做出較準確生動的感悟評定:可就“消失年代民間微觀的社會文化、生活歷史”做感悟分析;可就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自然山水景觀的影響,現代人與古人游歷山水志趣的異同做感悟,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了“1867明月夜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