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謊言趙春亮閱讀答案
《父親的謊言》趙春亮 原文閱讀
“今晚不出去了吧?”父親問。我從父親的問話中聽出了隱隱約約的期許與懇求,心里霎時涌上一絲愧疚。說是回家陪父親過年,可春節里總有推不掉的酒局、玩不完的牌局,真正了無雜念地陪父親說話的時間卻很少。我趕緊搖搖頭,說:“嗯,不出去。”
我伸手給父親遞過去一支香煙,父親晃晃手中的旱煙:“不用,我還是抽這個——來勁!”我點著煙,在父親對面坐下,任由香煙忽明忽滅,一時卻無話。
“明天就走?”父親在鞋幫上磕了磕煙袋鍋,開口問。
“嗯,該上班了。”我說,“你也收拾一下,跟我們一起走?”
父親瞥了我一眼,低下頭,竟然有些慌亂,裝了一鍋煙葉,用火機啪地一聲點著,狠狠吸了一口,緩緩吐出一口濃煙,卻不再說話。
我似乎感覺出父親欲言又止的異常,心里暗暗咯噔了一下,再次把詢問的目光投向父親。
在城里扎穩腳跟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將年邁的父親接到城里,跟我們一起生活,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不再孤獨地生活在這個貧瘠的小山村,到城里享受兒 子能夠給予的幸福生活。然而父親很倔,他舍不下他辛辛苦苦建造的老家三家瓦房,舍不下他那幾畝精心侍弄的薄田、舍不下淳樸的鄉親和鄉音……為此,我多次婉 言勸說父親,可父親總是用斬釘截鐵的“不”將我精心準備的說辭反擊的支離破碎。
好在春節前,我和妻子輪番勸說,父親終于勉強同意了。整個春節,我們全家像是完成了一樁很大的心愿,開開心心地過了一個年,就等著春節過完,父親隨我們去城里享福。
莫非父親變卦了?我不敢想,也不敢追問,我怕父親真的再次對我說“不”。
等父親抽夠了煙,將那桿陪伴他多年的旱煙袋輕輕放在茶幾上時,我趕緊裝作輕松地問:“怎么了?還想在老家多呆幾天?”
父親調整了一下坐姿,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說:“今天就咱爺倆兒,我也不瞞你,城里,我不去了。”
嘩啦,我似乎聽到一聲脆響,憧憬已久的與父親一起生活的美好愿望像一件晶瑩剔透的玉器再次被父親一個“不”字給撞碎了。“爹,說好了的事您怎么能反悔呢?”我不由地有些失望,還有一絲嗔怪。
父親像是做錯了事的孩子,頓時手足無措起來,站起身來,一雙粗糙的大手挫得嘩嘩直響。“不是反悔,是我壓根兒就不想去。”父親說。
“您可是年前答應我們的呀!”
“是我騙你們的。”父親說,“辛苦工作了一年,回來陪我過年,我不假裝答應你們,你們能高高興興過年嗎?”
我突然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為了讓我過個舒心的年,一生正直、言出必行的父親竟然違心撒了個謊。
父親看出了我的失落,又重新坐下,說:“我知道你們孝順,想讓我去城里享福,但我在這個山村活了大半輩子,每天都能看到熟悉的山坡和鄉親,忙時種種 地,閑時溜溜彎,還能不時去你爺爺奶奶的墳頭看看,陪陪他們。”父親又說: “再說,你們在城里工作,我去了你們就得照顧我,也是累贅,等我爬不動的時候,還能沒有去城里麻煩你們的時候?”
我眼眶發熱,我知道,父親遲遲不肯進城,不僅僅是故土難舍,更多的是不愿給我們添麻煩,讓我們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安心工作啊。
第二天,我和妻兒回城,父親堅持蹣跚走了好遠,送我們上車。透過車窗,我看見父親靜靜佇立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揮著手,笑得神定氣閑,一臉安詳。
那一刻,我淚流滿面,為愛,為父親的謊言。
《父親的謊言》閱讀習題及答案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 “我”本想回家好好陪父親過年,可春節里總有推不掉的酒局、玩不完的牌局。因此,在這回城的前一個晚上,父親很希望我能不出門,留在家里跟他說說話。
B 在城里扎穩腳跟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將年邁的父親接到城里,然而父親由于舍不得家鄉的風土人情,所以不愿跟我進城。
C 我多次婉言勸說父親,可父親總是用斬釘截鐵的“不”將我精心準備的說辭反擊得支離破碎,說明父親平常在家里做事情是比較專斷的。
D 小說主要通過父親的語言、細微的動作、傳神的神態和心理描寫來塑造父親的形象,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E 小說中的“我”在與父親的交談中,心情經歷了由愧疚到失望到嗔怪到感動的過程,這其實也是“我”對父親認識不斷地加深的過程。
答案:E(3分)A(2分)B(1分)
B項舍不得家鄉的風土人情不是父親不愿進城的主要原因;C項說父親專斷錯誤;D項小說沒有對父親的心理描寫。
2. 小說在刻畫父親這個形象時,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要點:①吃苦耐勞;②有責任心;③充滿父愛,做事為兒女考慮。(有其他說法,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給滿分)
3. 小說前后兩次寫到了雪花,請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
參考答案:①使文章前后呼應,結構更加完整;②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背景,渲染凄涼的氛圍。③父親的人格也有如那純潔的雪花般,真誠善良不帶任何雜質。④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給滿分)
4. 有人認為本文是寫父親對子女的愛,以“父親的愛”為題會更合理,你怎么看?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8分)
參考示例: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以“父親的謊言”為題更合理。
理由:①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②“父親的謊言”是小說矛盾沖突的結合點,也是“我”對父親有進一步認識的轉折點;③通過“父親的謊言”使父親的形象更加高大;④ “父親的謊言”也反映出了小說對新時期孝道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