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用來判定氣候變暖的諺語
時間:
春燕2
諺語大全及答案
諺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千百年來語言藝術的精品,淺顯且易于接受。教學中諺語不僅能用作素材,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諺語在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客家人用來判定氣候變暖的諺語,希望對你有用!
“懵懵懂懂,驚蟄浸種。”說的是過去“驚蟄”節氣一過,農民就得浸谷種了。驚蟄是每年的3月5日。可如今早在2月中、下旬便開始浸谷種了,原因是2月中、下旬天氣就暖和了,不愁爛種爛秧了。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說的是過去每年的清明節(約4月4、5日)前都還會下雪,4月20日谷雨之前還會下霜。可如今清明節掃墓時卻已穿上襯衣了。
“蒔田蒔到立夏,你打我也打。”說的是過去插秧有的遲插到立夏,但夏收打稻子時,卻差不多同時打。甚至“立夏、小滿,強過挑擔”,說的是雖遲至小滿才插秧,但收入還是比挑擔強。可如今的插秧,早在4月20日谷雨前便基本結束了,整整提前了一個節氣,原因就是氣候變暖。
“未吃黃芒粽,襖袍不敢送。”黃芒粽,是過去中都端午節時制作的一種頗具特色的長條形粽子。此諺語說的是需要穿著襖袍的寒冷天氣,會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五端午節才結束。可如今早在4月中旬便用上電風扇了。
“白露白茫茫,無被不上床。”說的是過去9月7日白露節氣一過,天氣就變涼了,需蓋棉被了。可如今8月下旬、9月上旬還有攝氏30余度的高溫,不僅上床不用蓋棉被,而且還需空調開冷氣才能睡覺。
“過了八月社,大細妹子爭灶下。”“八月社”是農歷八月中都的一個民俗節日。這諺語說的是過去到了農歷八月間,天氣便已變寒,孩童們爭著到廚房灶前取暖了。如前所述,如今9月上、中旬還達30余度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