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師工作計劃范本3篇
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和本單位的現實情況,確定工作方針、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再據此確定工作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確定工作的具體步驟。環環緊扣,付諸實現。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二地理教師工作計劃范本3篇,歡迎參考閱讀!
高二地理教師工作計劃范本一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高二上學期的地理學習,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選修(3)(5)(6)冊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內容,對高中地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讀圖能力和分析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簡單的地理思維能力這為現階段的地理學習與復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的但他們在地理空間概念方面、讀圖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礎知識嚴重缺乏,讀圖識圖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經過高中二年級上學期的世界地理概述部分的復習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讀圖識圖能力,這也為今后的教學減輕了些難度。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學習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學習與復習的自身特殊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包括初中區域地理知識在內的高中地理選修教材的學習與復習,學習任務重。高中地理選修教材的教學內容與要求與初中地理有所共性的地方。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為主,著重講空間分布和區域差異。而高中地理選修教材以案例形式的具體分析中國的區域差異。
二、本學期主要教學任務
1.復習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重點使學生認識各大洲各國的地理位置及優勢特點,并能分析認識形成特色的原因。
2.復習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重點使學生認識我國地理總體特征和各自然區域的差異,并能分析認識各區存在差異的原因及影響。
3.教會學生閱讀和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去認識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1.在教學方式上,雖然注意到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但在導向上,仍以教師為主,學生的自主取向表現得不明顯。雖然學生能比較多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師預先設定的路在走。同時過于周密的設計往往會導致過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對于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教師的處理仍然帶有比較強的傳統教學的痕跡。如何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探究的空間更大,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學生對課堂時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義和看法,如何將教學資料變成學生學習的資料,在學生活動的深度、廣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既要考慮到發揮好學生的作用,更要照顧到后進生的參與和提高,使各層次學生都能自主地參與學習,并學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能進一步提高。
四、安排好各周的教學活動
第1周至第6周2月21日至4月2日24課時第一部分世界地理復習:1、有關地球和地圖的知識2、關于世界地理的概況,主要從宏觀上把握世界大的地形單元、氣候、自然帶、人種、民族、語言、宗教等的基本分布特征3、講述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地理4、區域開發利用、區域發展、區域問題是目前人類關注的重點,要注重區域地理的復習,抓住區域地理特征,在區域地理的復習中融入系統地理知識的復習。重點認識東亞日本;南亞印度;東南亞新加坡、印尼;西亞;非洲埃及、歐洲英國、德國、俄羅斯;北美美國;南美巴西;大洋洲澳大利亞等國的自然、經濟特點及其形成原因。課堂上通過投影、學生讀圖、小組分析、討論交流等各種形式,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提高課堂效率。
第7周至第10周4月3日至4月30日 16課時第二部分中國地理復習一(概述部分)1、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15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2、我國國土構成:領土面積和疆域的四至點;領海、內海和國家管轄的海域;主要的半島、島嶼、海峽及分布。3、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4、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5、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征,各類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勢階梯劃分及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6、主要山脈的走向及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高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及特征。7、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8、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9、我國氣溫分布和溫度帶,降水分布特點和干濕地區,氣候特征及河流概況。10.中國的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本節內容大多是結合其他內容考查,以地理背景知識出現,借助本節內容的掌握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同時還常作為時政熱點的切入點,考查與政治、時事歷史和今后規劃發展的有關問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運用地理原理解釋人口特征。根據提供的區域圖作為背景,填圖寫出相關的山脈、平原、高原、盆地名稱,并分析其對氣候、河流、農業發展、污染、城市布局、地質災害的影響。讀等溫線圖和干濕地區的分布圖,歸納我國冬夏季氣溫特點、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并分析其成因,運用所學的推理夏季風對雨帶位置的影響。利用氣溫降水圖考查獲得相關地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及判斷分析能力。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我國鄰近海域及豐富海洋資源。1、 教學時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插圖及掛圖來分析,使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理解本單元的有關內容;2、精講精練第11周4課時期中復習與考試。
第12周至第14周5月8日至5月28日10課時 第二部分中國地理復習二(四大區域部分)認識我國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臺灣、香港、澳門等區域地理知識,了解其地理位置、范圍、氣候、地形特征以及經濟特征。我國四大地區及香港、澳門和臺灣的區域地理特征。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如西部開發、“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觀及開發價值、臺灣問題。1、教學時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插圖及掛圖來分析,使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理解本單元的有關內容;2、精講精練。
第15周至第18周5月29日至6月25日18課時第三部分高中選修二冊1、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和特點及內部差異。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特征、差異與發展。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現代化技術在國土整治中的應用。西部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2、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長江三峽的河流綜合治理、黃淮海平原農業低產區治理、南方低山丘陵區農業資源開發、東北農林基地商品農業區域開發、西南地區交通運輸的建設、海南和海域的開發、上海浦東新區發展、西氣東輸的能源基地建設重點分析教材列舉的案例,結合中國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重在分析方法的學習和掌握。1. 選修二內容難度不太大,講課時必須注意突破重要概念和規律;以基本概念為線,總結全章知識結構2. 精講精練。
第19周至第21周6月26日至7月10日8課時期末復習與考試。
高二地理教師工作計劃范本二
一、指導思想:
深入領會課改精神,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正確把握本年級的教學要求。以課改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轉變落后思想,認真及時進行反思,提高課改理論水平,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特制定本學期個人教研活動計劃。
二、任務目標:
參加集中學習、培訓、網上教研和自學自研相結合。
三、主要工作措施: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教研為先導,以提高質量為重點的觀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堅持聽課,繼續加強對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差距,克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學生的輔導,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做到教育,有的放矢,耐心輔導,因材施教,學生在原有基礎之上都有最大進步。
四、具體工作安排:
1、積極、主動地參加本組的課改培訓和學習,充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切實轉變觀念。在培訓和學習中,積極主動參與,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認真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月作好總結、隨筆和課后反思。
2、對本冊教材進行分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思想,結合實際認真備課。
3、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開放的活動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
4、積極參加校本教研,按時參加學校和年級組織的教研學習、聽課、評課、交流、討論、座談等活動,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5、自學相關的教育教學文章、書籍,作好學習筆記,做到學以至用,并作好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高二地理教師工作計劃范本三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總的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于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于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后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準》是教學、命題的標準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鉆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準》,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