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實施計劃3篇
小學語文教學實施計劃一
一、實驗課題
以“樂中求知”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的課題研究。
二、實驗研究機構
領導小組:組長:黎彩霞(校長)
組員:梁振成 許海紅 王東 趙王萍 麥曉曦
課題小組:組長:許海紅 王東
組員:趙王萍 麥曉曦 陳延卓 林淑霞
實驗老師:王勝云
實驗班級:屯昌小學 四(1)班
三、課題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十七”大會議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從學校實際出發,堅持教育創新,以教學常規管理為主線,以有效的課堂教學為中心,深化管理體系。努力培養良好的教學習慣、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四、實驗假設
在保持實驗對象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課堂結構的優化。經過三年的實驗,實驗對象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得到綜合的提高,促進實驗對象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發展。
五、實驗變量
本實驗課題是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課堂結構的優化,探索有效教學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優化研究的實驗。因此,我們把既定的“樂中求知”的課堂結構作為可控的自變量,實驗對象的自學能力、探討問題的能力以及教學效果是否發生變化作為因變量。干擾變量的控制:
1、 實驗對象一優、中、差各三分之一的方式組合與比較半學習成績及各方便基本不存在差別。
2、 在實驗中,實驗教師要按既定的實驗方案和課堂機構實施。
3、 實驗階段,不隨意增減實驗對象,不更改實驗者。
六、實驗目標
1、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星期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形象,體現親和力,力爭為學生創設師生互動的平臺。
3、注重研究課型的結構特征,進行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努力轉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局面。
4、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讓他們在樂中求知。
5、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整體提高課堂效率。
七、實驗步驟(實驗周期:三年 2008年——2010年)
(一)制定實施方案(2008年1月——3月)
1、成立課題實驗小組。
2、認真研究省教育廳瓊教研《關于開展有效教學深化課程改革的意見》,制定《海南省新課程有效教學實驗工作方案》;
3、構建課題實驗思路;
4、構建實驗課題內容;
5、選定實驗班、比較班和教師;
6、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結合課例點評分析匯編成冊,為教師提供實驗參考;
7、摸清課題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
(二)分段開展實施(2008年3月——2010年8月)
1、2008年3月——2009年1月,有效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認真執行;有效教學情境設計、課堂教學問題設計;課時與單元作業的設計與批改;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2、2009年2月——2010年1月,實驗的改進與反思,經驗、案例的積累;三維目標科學指定;學生知識基礎的診斷與矯正;過程也方法目標的有效實施;針對性測試題的編制與有效講評。
3、2010年2月——2010年10月,有效教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有效教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典型經驗的總結與提升;探索建立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初步構建有效教學策略體系。
(三)總結推廣階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學校和教師總結經驗,撰寫工作總結,結合我縣實際,提煉出有效教學基本策略體系;
2、征集論文、課例、教學幼稚課影像材料;
3、組織編寫有效教學論文,全面目標檢測,整理實驗材料,分析研究實驗,總結成果,形成有效教學新的模式,促進學校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八、評估與檢測
1、按有關實驗評估的標準,注意隨時記錄,隨時積累,認真收集好有關實驗的情況和數據。
2、從各階段的考評中,有意識與比較班進行比較分析。
3、課題研究小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實驗對象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檢測和考核。
4、在實驗總結時,對課題組提供的實驗報告,實驗優質課與實驗課題有關的教學論文,學生的活動的材料記錄進行分析、評估和驗收。
九、實驗計劃和總結
實驗教師要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總結,每學期要指定好實驗計劃,實驗措施,每學期對實驗進行一次小結,每學年進行一次總結,最后實驗完畢時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估。
十、課題實驗成果的形成
提供課題實驗報告,課題優質課,也課題實驗有關的論文和學生材料記錄,給有關專家組既定的實驗目標、方案,進行鑒定驗收后加以推廣。
小學語文教學實施計劃二
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傳統的黑板和現代多媒體技術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媒體。它應用于課堂可以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變化,教學過程更流暢。此課題的研究,遵循生命課堂教學理論,尋求高效的教學方法。白板技術的使用,正是基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而提出的。通過本組成員開展學習等一系列活動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集體備課,上實踐研究課,探討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注重課堂觀察,記錄下學生在學習興趣、互動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并不斷調節與反思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2、案例研究法: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撰寫教學隨筆。通過案例積累經驗。
3、經驗總結法:整理課題過程資料,實驗教師將自己的課例、論文、反思、階段總結進行分類整理,從中歸納出自己的成功做法,總結提煉策略方法,把實踐經驗提升為理論。
研究的途徑:
課題主要通過兩個階段途徑推進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應用。第一階段:教師從根本上熟練掌握電子白板的使用。第二階段:教師在熟練掌握電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后要將電子白板具體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實施步驟:第一階段:學習準備階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1、制定實施方案。
2、開展學習。搜集相關資料,對課題組成員開展課題培訓,讓教師明確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意義及進程。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2014年7月---2015年6月)
本階段的研究目標:教師學習白板在小學語文“拼音”、“生字”、“詞語解釋”、“閱讀課”“作文課”教學中的應用課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白板輔助教學的設計。通過在教學中積累經驗,通過研究課展示階段成果,通過教師對交互式白板的使用,積累課件及其它教學資源,建設資源庫。注重課堂觀察,記錄下學生在學習興趣、互動方式等方面的變化。鼓勵教師創新使用白板,整合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中,形成教學手段新穎、教學形式互動、教學效果優質的課例。將白板的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向創新、推向高效。
小學語文教學實施計劃三
一、課題的提出:
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這一課題,基于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要求,并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就必須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2、我們發現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學習語文習慣性差,對學習語文缺乏興趣,整體語文水平偏低,語文綜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凝固了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
3、從語文自身的特點來看,語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和生活之間本不應該有厚厚的障礙,語文教學應和學生心靈相通,語文課堂應和社會生活相融,使語文從應試語文、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語文。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語文還是文化,包含著無限的人文底蘊,是充滿了智慧、魅力、靈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擊人的心靈,就會產生巨大的人文價值,影響到人的情感、素養、思想乃至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決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堂,必須和生活緊密相連,追求“語文教學生活化”和“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想境界。
目前,省內外有很多學校已經開展了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驗。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學校提出要從三個方面研究生活化語文教學。1、研究如何建立短時、高效的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2、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的研究。3、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的研究。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正在開展之中。吳江市莘塔中心小學開展了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他們針對目前作文教學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從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等方面展開研究,也正在開展之中。我校在此之前也進行了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研究。應該說,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是在當前語文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比較新的課題,具有深入研究的意義。分析已有研究,重點探討的是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將在課題實驗中,引進多元智能理論并在其支撐下,重點探討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概念的界定: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論、生活教育理論及其他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將語文課堂教學植根于豐富的生活,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這一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探索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克服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言智能的弊端,保證其它各元智能的發展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活化”是指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三、理論基礎: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其實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盡管每個人在這些智能的表現上會有所差異,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運用和結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問題。簡單地說,八種智能也代表了一個人八種不同的能力,分別是: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肢體動作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分析以上概述,我們發現,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理念是: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生活化教學能夠盡可能多的涉及多個智力領域,能夠使個體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機會。“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中指出的教育應發揮的基本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支撐下,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探索。
2、顧黃初先生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并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
在指明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后,顧先生又進一步指出了“貼近生活”的內涵:
“第一,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第二,根據實際生活中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第三,根據現代生活的發展前景來規劃語文教學的未來。”這三點,告訴了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具體做法。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四、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改革傳統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教學方法,探索優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2、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有效策略,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
3、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發現和開發學生們具有的那些在傳統教育中不被承認或未被發現的智能強項,因材施教,面向全體,指向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逭Z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研究。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正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新編的國標本蘇教版語文教材,選擇的課文,時代感強,貼近于學生生活。在課題實踐中,我們將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現有教學內容如何再現生活、促使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并最終回歸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重點研究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社會化發展以及個性化發展的影響,最終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嬲Z文教學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1、語文教學中如何改變學生體驗渠道,從單一體驗走向復合體驗;
2、語文教學如何從時代發展的角度,變單一的語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
3、語文教學如何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目前單調的語文學習活動變得生動。
六、研究的對象及主要研究方法與原則:
㈠研究對象:
在學校三到六各年級中選取四個實驗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建立初步的課題研究框架,待取得成果后,再延伸到其它班級、年級。
?、嫜芯糠椒ǎ?/p>
1、文獻資料法。
收集研究國內外有關國文教學生活化的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動研究法。
組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教學評比活動,邀請專家指導,提高研究的水平。
3、調查問卷法。
在課題實施階段,采用問卷、測試等方法適時向學生了解課題實施效果,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研究的方法。
4、經驗總結法。
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的重點,總結研究的得失。
5、效果對比法。
將實驗班級和非實驗班級的實驗前后情況作比較,以了解實驗的成效。
?、缪芯康脑瓌t:
1、創新性原則。課題研究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得出適合時代生活的優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2、活動性原則。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離不開活動,生活化離開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
3、主體性原則。生活是學生的生活,小語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4、整體性原則。在開展小語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時,要堅持整體性原則,使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素質和諧發展。
七、實施步驟:
本課題采用整體設計,分段實施的辦法 ,在每一年段結束前,運用評價手段檢測實驗的效度。在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下一年度實施研究的側重點。預期分三個階段加以實施:
?、鍦蕚浠I劃階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1、籌建課題組,制定課題,明確分工。
2、課題負責人制定本課題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并設計最終的成果展示形式。
3、方案制定后,請有關專家提出修改方案,并對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作出進一步分析,最終完善方案。
4、對實驗班級和非實驗班級的學生人數、性格、成績,以及家庭情況等做調查,并建立檔案,為以后實驗做參考,也便于調控和排除實驗中的無關因素。
?、婢唧w實施階段(2007年2月—2009年6月)
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挖掘教材內容,研究以往不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學方法,從中吸取教訓,積極探索小語課堂教學內容如何再現生活、并促使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最終回歸生活的有效途徑,以著力于學生社會化、個性化的研究和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式上,探索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并在多元智能理論地指導下,研究語文生活化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遷移兒童優勢智能,培養兒童自信,在強項與弱項之間建立橋梁,以長帶短。
?、缰衅趨R報(2008年6月)
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好總結,邀請教科室專家論證,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的方案,為后一階段實驗做準備。
㈣課題總結階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1、分析總結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情況,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為結題做準備。
2、實驗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課題的延伸推廣計劃。
4、邀請溧陽市教科室專家進行評估驗收。
八、課題實驗成果表達形式:
本課題于2010年1月一輪實驗結束時,預期產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2、生活化小學語文教學實錄與相關教學論文的匯編。
3、小學語文教學訓練方式的有效轉變。
4、有關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音像資料。
5、用實績展覽、現場活動等形式,邀請溧陽市教科室專家進行鑒定、驗收。
九、成員組成及分工:
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丁志峰、蔡定松
本課題在蔡定松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具體實驗。
課題的主要成員及分工:張世清、畢榮花、蔣功華、劉家文、畢慶海。
張世清負責課題相關報告的撰寫,畢榮花、蔣功華、劉家文、畢慶海負責實驗班級的教學實驗。蔣功華負責相關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