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學習者要能根據自身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對學習過程作切合實際的規劃,明確學習目標,構造趨向于目標的步驟,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分享的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強烈的搞好學習的愿望,有勤奮刻苦的奮斗精神。
每一個學習上成功的學生都是付出了艱苦勞動的,沒有搞好學習的想法,單憑小聰明、臨時突擊是學不好功課的。
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會自學。
即自己制定目標,自己安排計劃,自己選定任務,自己監督自己。學習的成功固然與外界的諸多因素有關,如家庭、教師、同學、社會等等。但學生本人是內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一個學習好的學生一定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他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為自己選定有希望達到的目標,同時又要腳踏實地。自己定下的任務,自己一定要完成,不用教師和家長的催促。
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認真讀書,勤于動手。
會學習的學生能認真讀書,邊讀邊想,務求領會書中的各項理論。但是,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必須與實踐相聯系。只會理論上夸夸其談,不會解題,不會做實驗,學了寫作理論不會寫文章,學了英語語法不會與外國人交流,那就不叫真正學懂學會。會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例如對一個學英語的學生來說,只有在他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時候,我們才能認為他學好了英語。要真正達到會用,會熟練使用的水平,必須堅持長期不間斷的訓練。那些懶于實踐、害怕練習的人,哪一科也學不好。
中學生的學習方法: 及時總結,善于向別人學習。
學習好的同學并不是生來就各科優秀。他們在小學、中學的學習歷程中也經受過各種挫折和失敗。但是他們沒有在挫折面前低頭,他們及時地總結學習方法上存在的問題,經過對比找出不足,以更大的干勁向前邁進。他們另一個成功的經驗是善于向別人學習,從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中獲取寶貴的財富。
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認真對待中學學習的五個環節。
課前預習要自覺,要力爭自己讀懂學會教師將要講的東西,并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有條件的話,還應自己翻查資料,攻克難點。上課要積極參與活動,聽講要學會抓重點,筆記要記下關鍵有用的東西。課后復習要及時。最后一環是自己安排的補充內容。補充內容也不要局限于做課外習題。對中學生來說,課外閱讀各種書籍、聽講座、網上查詢、訪問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都是對課內學習的有益補充。
中學生學習的三種精神:
一、不唯書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我們的學習中,教科書是我們學習的重要材料,學好課本基礎知識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里應當明確兩個問題;一、科學總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無缺陷的。這就需要我們多動腦筋,在思考的基礎上敢于懷疑,大膽探索,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總是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的。也許我們的懷疑是錯誤的,我們提出的觀點和見解是不正確的,但正是從這種錯誤與正確的交鋒中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一味死記硬背,即便把課本背熟了,也難以靈活運用。所以,我們提倡不唯書,并不是為了否定書,而是為了培養一種創新精神。
二、不唯師
在中學生的學習中,很多同學上課時只會認真聽講;把老師的板書一字不差地抄錄下來,課后進行消化吸收,但卻很少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講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知識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做過的事的人。”所以,我們主張同學要多與老師交流,當對老師講的有疑問或有不同看法時,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敢于向老師質疑,甚至與老師爭論,在爭論中我們失去的只是錯誤,而得到的除了正確的認識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發展,還有勇氣和信心的提高,最終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必然。
三、不唯一
對于一個知識的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對于一道題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對于一個實際問題,可以從不同學科去分析解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樣化的世界,我們學習的目的決不是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具備這種“不唯一”的意識和精神,盡可能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習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