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學習方法指導
生物課程對我國以后生物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高一生物學習方法指導,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高一生物學習方法指導一
1、 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的進化等。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線粒體學習就應緊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迭形成嵴,擴大了膜面積,有利于有氧呼吸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2、觀察比較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不僅可以獲得新知,也能驗證已知。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如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等,有效地發揮觀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而我們生物學的原理、規律都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得來的。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生物中能比較的東西很多,如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冬眠與夏眠等等。比較時注意對比較對象全面了解,然后確定比較項目,并做到簡明扼要,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兩類生理過程,可從場所、條件、過程、結果、意義等進行全面了解。通過比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中學生物概念多,易混難記,比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3、綜合歸納
教師授課尤其是新授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
綜合歸納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遺傳的物質基礎知識可按中心法則這一主線串聯。抓聯系,如神經細胞與腦、脊髓聯系點在于神經細胞分細胞體、突起兩部分,細胞體組成:腦、脊髓灰質等。抓特點,就是要抓重點抓主流。綜合歸納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大雜燴,應該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4、靈活運用
這是學好學活生物的關鍵,認識的目的全在于應用。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記得牢,學了才真正有用。運用知識解理論題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后者正是中學生薄弱環節,必須高度重視。如高中學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弄清了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行為的變化,運用這些知識就可用來判別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圖。學了生態學等知識在自家嘗試建設生態小區,發展庭院經濟等等。只要有心,生物無處不在,無處不用,定能學好,學活。
5、還需掌握好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記憶方法很多,下面僅舉生物學學習中最常見的幾種。1 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為“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單位有三種基本物質,很多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成為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2 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例如記微量元素:鐵錳硼鋅鉬銅這六種元素,可以用諧音記憶鐵猛碰新木桶,這樣就記住了,而且不容易遺忘。3 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以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獨列出,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明顯,容易記憶。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4 衍射記憶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這種方法多用于章節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例如,以細胞為核心,要衍射出細胞的概念、細胞的發展、細胞的學說、細胞的種類、細胞的成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分裂等知識。
6、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常規。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我們所說的學習常規,是指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幾個步驟,包括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
①預習
預 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于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于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② 聽講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有很多學生就是課上認真聽講,在45分鐘的時間里完成學習任務。但是,總有些人,課堂上不認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白白浪費掉45分鐘,反而在課下再花時間去完成轉化,此時已沒有老師的指導,只有課本上的內容,顯然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如此花雙倍或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就是常說的事倍功半。只要我們把主要功夫下在課上,那么,課下的負擔也就會減輕,而且學習效果也會提高,時間上也會更加充裕,這就是常說的事半功倍。所以,聽講這一步驟是極為關鍵的,那么,聽講時聽什么?怎么聽呢?
聽什么?
有相當多的同學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思維,筆記也記得相當不錯。但是,一節課下來,問問他們都掌握了什么內容,都說不清楚。而有的同學想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住,這愿望是好的,但很難實現。那么,一節課45分鐘怎樣才能提高效率,收到好的聽課效果呢?這就需要明確課上要聽什么。根據多數人的經驗,課堂上要做到“三聽”,即聽思路、聽聯系、聽重點和難點。
首先是聽思路。老師講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思路,因此,聽課時要注意聽老師是怎樣引出新課題的,又是怎樣把新課題展開的,怎樣講解的,怎樣歸納小結的。如果上新課前能夠切實進行好預習,則可以把自己預習的情況與老師講課的內容進行比較,這在預習一項里已談到了。這樣,就可以在聽課時,明確老師的思路,這思路也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思路。例如,我們在學習有關DNA的分子結構的知識時,老師講課的思路一般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來講解的,而這一順序是:①構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P;②構成DNA的基本組成物質是脫氧核糖、含氮的堿基、磷酸;③構成 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四種脫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脫氧核苷酸構成兩條互補的脫氧核苷酸鏈;⑤兩條互補的脫氧核苷酸鏈形成有規則的雙螺旋的空間結構。這一順序也就是掌握DNA分子結構的思路,其層次性很強,很容易理解、記憶。
第二是聽聯系。老師講課時,一定會聯系許多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使學過的舊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課時注意聽這種聯系,不但可以復習鞏固舊知識,而且對于學習新知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我們前面學習的關于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等化合物的結構和作用的知識,是我們后面學習細胞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等眾多知識的基礎。我們前面學習的關于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是后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基礎。
老師講課時,也一定會遺留下一些問題,或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是以后在講課中要解決的,上課時注意聽這些問題是如何提出的,為以帶著問題聽課奠定基礎。這也是一種聯系,這種聯系造成了我們心理上的一種不平衡,即已有知識與未知的知識之間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會促使我們去恢復平衡,因而會產生一種求知的欲望,通過對未知知識的探求,使未知變為已知,以達到新的平衡。因此,上課時注意聽這種聯系,可以發揮出我們內在的學習潛力。例如,我們在學習有關液泡的結構和功能時,老師一定會講到液泡的功能與植物細胞滲透吸水有關,但是,具體有什么關系呢?這只有等到后面講細胞滲透吸水時才會詳細講到,此時就需要記住這些問題,做為一種懸念,留待以后進一步去揭開謎底。
老師講課時,還會聯系很多生活實際、生產實際、自然實際,科學實驗等,這些聯系不但可以使我們加深理解知識,而且能使我們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上課時也要注意聽好這些聯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要內容。
第三是聽重點、難點。每一節課都有每節課的重點內容,有的課還有一些難點內容。對于重點知識,老師會反復強調,會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去講解,會圍繞重點提出一些問題,以便讓同學們理解和掌握。有時老師會明確指出哪些內容是重點,是必須掌握的。一般情況下,在每節課快要結束時,老師都會對本節課的講課內容加以歸納總結,而歸納總結的內容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對于上述幾種情況,都需要在聽講時加以注意,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住,但重點內容是必須記住的。有時重點知識就是難點,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識,減數分裂的知識,基因的概念,基因突變的知識等等。但有的難點知識并非重點知識,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知識等等。對于難點知識,老師一般也會想各種辦法講清,做為學生則要在課上把難點聽明白,使難轉化為不難,如果課上沒聽明白,課下也要找到老師問明白,不然有些難點也會成為我們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特別對那些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知識更要弄個一清二楚。
怎么聽?
如何聽講的問題,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雖然都經過了十年“寒窗”,但很多人至今可以說是不會聽講的。如何聽講呢?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預習步驟要認真落實,使聽講能有的放矢。
第二,聽講時要開動思維機器,通過聽、看、寫等方面,隨著老師講課要多思考,特別是圍繞上面提到的“三聽”來思考問題,在頭腦中多問幾個為什么。思考的問題,如果老師在講課中已經講到了,說明問題基本解決了,如果老師在講課中沒有講到,則應該向老師提出。
第三,多提問題。無論是課上想到的問題,還是課下遇到的問題,都應及時向老師提出,要有“刨根問底”的勁頭兒。課上沒時間問,就課下問,最終要把自己的問題解決。
第四,認真記好筆記。老師在黑板上寫的課堂筆記,應該說是課本知識內容的高度濃縮,是重點所在,是精華所在,也可以認為是知識內容的綱要,所以要認真記好筆記。此外,老師寫的筆記不可能包括許多具體的內容,這就需要在記筆記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多記一些內容。如老師講課時舉的一些實例,畫的一些簡圖,提的一些問題等等,都應該記下來。記好筆記不但促進我們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而且為我們復習提供了提綱和資料。
由于每個同學的情況不同,不可能很具體地說明如何聽講,只能籠統地提出上述四點,供大家參考。
③復習和作業
每節課上,一般老師都要留一定量的作業,這些作業的內容多是講課的重點內容,是應該認真對待的。作業的過程就是復習鞏固聽學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同學把作業僅僅當成是一種任務,甚至當成是個負擔。因此,急急忙忙趕完作業,就認為當天的任務完成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學習的幫助是微小的。無論課上老師是否留有作業,課下都應該先進行復習,及時將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復習一遍,這可以加強記憶,克服遺忘。心理學家對遺忘和記憶都進行過實驗和研究,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說,剛剛學習完知識后,遺忘很快就開始,而且一開始遺忘得較多,過一段時間間隔之后,遺忘的發展越來越慢,遺忘得也就慢了。根據這一遺忘規律,我們應該進行及時的復習,不要等到遺忘得差不多時,再進行復習,那樣,學習效果是不會好的。由于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們復習得越及時越好。
每天的復習一定要避免機械的重復,而應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知識的聯系和老師講課的思路,將老師講課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述一番。
通過復習,加強了記憶,然后再來做作業,可以大大提高作業的效率,作業的困難、疑問、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過作業又可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④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系、知識的系統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總之,做好總結是我們學習常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通過總結,不但可以復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而且能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使知識連貫起來、綜合起來,使知識建立起各種聯系。這樣,就使我們能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上來對待知識,就好像我們站在山頂上來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樣,不但能看清所有景點,而且能看清各景點間的關系。由于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來看待知識,我們也就有了駕馭知識的能力,就是說我們能靈活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了。
上述的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的學習常規,要在實踐中形成習慣,開始時可能會感到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見到成效,一但形成學習習慣,就會嘗到甜頭。正如: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
學習方法的優劣是學習成敗的關鍵,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掌握科學的、高效的學習方法。
高一生物學習方法指導二
1、首先要培養起對生物的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反復的看書。其他的理科或許看書還起不到特大的作用,惟有生物,是一定要看課本的,包括大字,小字,注釋等等,反復看,畫上不同的重點,比如主干知識,第一遍看了沒記住的,第二遍看了沒記住的,做題時提到的等等。并且生物是理科中和生活聯系最緊密的。
2、作對比。比如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C3和C4植物,酶合成調節和酶活性調節,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等。
3、注意總結。學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總結,比如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各種育種方法等等。
4、流程圖和背誦結合。上課認真聽講,就會發現其實很多生物過程老師講的很細致,結合課本,在腦中反復想動態的畫面和流程,比如有絲和減數分裂,有氧呼吸三個過程,三大生物工程。
5、有效做題。對于選擇題,每個選項都要弄明白,不懂立刻查書,我高三時就是做題時課本就在手邊,作錯了立刻翻書找依據,還不懂畫出來問老師。大題一定先自己思考和寫,再對答案,力求表述標準。
高一生物學習方法指導三
1.找到并利用規律
作為高中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學的學習有它自身的規律,我們只需要找到其中的規律并加以利用其中的規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松學好生物學這門學科。在生物學的學習中有一些常識性的規律是我們必須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的,例如生物進化論中涉及的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等的一系列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之后你就能在遇見相關問題的時候從容熟練的加以利用去分析其他相關問題。除此之外,規律的掌握和利用還有利于促進知識的深入理解,比如你掌握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為什么線粒體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疊形成脊的益處何在”等相關問題了。
2.培養觀察和比較的能力
觀察和比較在學習任何學科的學習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觀察可以讓我們發現新事物,而比較能讓我們發現新事物與舊事物的不同所在,能有助于我們理解并掌握新的東西,故而,在生物學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好好利用這兩項本領。我們知道在生物學的學習中經常會做一些生物實驗去獲取或是驗證一些結論,由此可見在生物實驗中觀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生物學學習中需要記住許多公式概念等知識,這些知識中有些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不仔細很可能就混淆了兩者,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就是顯得十分重要了。運用比較的方法能讓你在弄清楚兩者的差異的同時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透徹。
3.學會歸納總結
我們知道,為了把一個知識講得很透徹,老師們在講課的時候往往是將課程分成一塊塊進行講授的,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消化理解。但這樣做也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知識缺乏整體性,顯得零散。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之后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找到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再像用線穿珠子一樣將知識連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樣做有利于我們對整個生物學科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比如,神經細胞、腦與脊髓灰質各自有他們的知識點,但是他們也有共通點,這個共通點就是把他們串起來的線索所在。
4.正確利用所學
我們學習各學科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生物學也不例外。一門知識或是技能只有在實踐應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們學習生物學的目的在于指導我們的生活與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敢于動手事件的勇氣。正確的利用所學的知識造福于社會發展,造福于人類發展應該是我們青年的所應有的理念。
5.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果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的話那就是他們都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怎么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A.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學習用具的準備、學習氛圍的營造等,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課前預習。為什么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課堂上要講的內容是什么,哪些是我已經掌握的,哪些是我還沒掌握的,哪些是我還比較模糊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是易錯點,哪些是易忽視的地方,通過這樣的預習能使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能明白該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些地方。在這樣做的過程中能讓我們了解到自己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存在哪些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是怎么造成的,會不會對自己今后的學習造成影響。如果在預習時有不能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答,通過詢問老師弄清楚了也是一種巨大的收獲。除此之外,預習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培養我們自學能力的重要一步,能為我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B.課上認真聽講
課堂時間上是老師講解知識的重要時間段,把握好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怎么把握課堂有限的時間呢?首先由于在課前我們做了預習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明白,哪些地方是重點內容,在這些地方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一定要仔細聽老師是怎么講解的。其次是要讓自己的思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看老師是怎么引出知識點的,怎么圍繞這個知識點展開具體的內容講解的,怎么去分析、去理解這個知識點的。當你的思路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思考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被老師的講解,被知識的魅力所深深地吸引住。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你每堂課都這樣做,當你積累到一定的經驗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是學會聯系所學的知識。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肯定會涉及到許多過去學過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我們學習、理解新知識的基礎。通過聯系舊的知識我們不僅不斷鞏固舊知識而且可以在此過程中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于今后知識結構框架的建立。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學習細胞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等知識的時候聯系之前所學的關于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化合物的結構和作用就能起到很好的促進新知識的理解。最后是善于記錄。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得以流傳千年的話語必然存在其合理性,我們在課堂上要善于做記錄,將重要的內容進行標示和記錄。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在于突出重點以便于以后復習使用而且在你進行標示和記錄的過程何嘗不是對這一內容進一步的記憶和理解呢?
在課堂上,老師為了更好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會有意識地留下一些問題來保持我們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主動地投入到這個思考過程中,主動地去思考這些問題是怎么產生的?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怎么解決?這樣做有利于在提高我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讓我們去思考自己對知識體系的漏洞之處,這樣的學習動力即可看作是學習的欲望,這種欲望,是促使我們不斷思考,不斷學習的重要內在動力。比如,在我們觀察口腔表皮細胞時,老師往往會對其細胞組成提前提出疑問,讓我們自己先進行一定的猜測,對其細胞構成的進行預習了解,此時就需要注意老師的問題,以便往后的學習能夠實現舉一反三,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實際上在日常的講課過程中老師也會習慣地加入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實際,比如生活生產實際、自然文化科學、習俗習慣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掌握所講的生物學知識,也能讓我們記憶更加深刻,實現能夠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因此,學習也要強調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積累。
第三,關乎學習的重難點。每一堂課程的安排肯定都存在著其重點與難點所在。在一般情況下,當出現這樣的重難點時,老師往往都會習慣性地花費大量的上課時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以實現我們的學習效果良好。在這樣的課程中,一般會在課堂結束的時候,老師會對本節課出現的重難點進行系統地歸納總結來加深印象,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一定要提高注意力,注重老師所提到的內容,雖然,我們不能做到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住,但是,我們能夠把握應該掌握的重難點是什么,實現對內容的記憶加深。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既是難點又是重點的知識進行有效掌握。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減數分裂等知識點。但也有是難點卻并非是重點知識,比如: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等。對于難點知識,老師也會根據自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充分地講解,我們只需要在課堂上能夠認真聽懂,主動思考,當難以理解時在課下大膽主動地進行詢問來學習,實現對重難點知識的全面掌握。
C.課下復習相關作業
為了能夠更好地鞏固課堂知識,老師在一般情況下布置需要我們在課下完成的與本堂課程內容相關的課下作業,并且很多時候這個作業是與課程重點相關聯的。可是在很多時候,由于我們自身的惰性也就習慣于對這樣的作業敷衍了事,直接跳過了這樣的一個鞏固復習的過程,錯把復習當負擔。實際上,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在課下,無論老師是否布置與本節課程相關的作業,我們都應該第一時間進行復習,從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方法是基于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提出的“記憶曲線”來設立的,根據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這樣的方法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記憶。其主要原理基于知識的遺忘性隨著時間的加長而逐漸減小,通過及時的復習來實現對知識的最大掌握。
在復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靈活多樣性,避免因不斷重復而出不可避免的厭學性,降低學習興趣。同時,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學習內容,應當對老師的重難點進行突擊,明確地練習,掌握,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完成相關的作業,既能夠對已掌握知識進行加深理解,也能對不明確的地方找到不足之處,促進學習效果提高。
6.總結
“溫故而知新”對一段時間內的知識,或者對某一部分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整理,復習是實現學習效果良好的有效方式。通過對知識結構的歸納梳理形成相關的知識網絡可以極大地提高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實現對知識的更好掌握。
在這個總結復習過程中,需要做到及時與科學合理,使知識結構能夠是具有條理性、系統性、連貫性,這樣我們才能全面掌握知識,如同由零碎知識點構成的知識宏圖,只有對零碎知識點實現理解學習,才能最終完成對整體全面的學習,點面結合是對知識進行靈活理解與運用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