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讀書筆記總結
讀書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樂趣,對于從事體力勞動來說,讀書一種休閑;對于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來說,書可能是一種靈丹妙藥,煩悶時,讀書可以解悶;愁苦時,讀書可以忘憂;興奮時,讀書可以暢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讀書筆記總結,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生讀書筆記總結最新版:《草房子》讀書筆記
《草房子》是曹文軒的一部講究品位、曾獲得過公認性獎項的少年長篇小說。作品寫了男孩桑??坦倾懶模K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間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體驗死亡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一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是一個美好的所在,它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遙遠,想起浪漫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為我們搭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彌漫。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寫了離我們已遠去的小學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并不簡單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未必經歷過,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向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但也是必然。男孩桑??坦倾懶牡慕洑v,不幸少年與厄運抗爭的悲愴,殘疾少年對尊嚴的堅守,等等,在這所其實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撲朔迷離地上演,給人感人心魄之感,有時甚至催人淚下。
運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詩意,以善于異想天開、頑皮淘氣的桑桑的成長為線索,但講述的并不是他一個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分別主要講述一個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經歷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靈記錄者。隨著一個一個的人物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個一個的故事依次展開,各自發展又最終交疊在一起,我們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鋪開的卷軸畫。這實在是一幅美麗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畫卷!
作品格調高雅,由始至終充滿美感。敘述風格諧趣而又莊重,整體結構獨特而又新穎,情節設計曲折而又智慧。蕩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憫情懷,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疏遠、情感日趨淡漠的當今世界中,也顯得彌足珍貴、格外感人。通篇敘述既明白曉暢,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種既是孩子喜愛也可供成人閱讀的兒童文學作品。
小學生讀書筆記總結精選:讀《君子之道》有感
秋雨在《君子之道》,列出的第三項就是“君子成人之美”。“論語”中整句如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這節里吸引我的,是老余比較“君子”與“好人”的差別:好人必然會與人為善,但君子除了與人為善之外,還會成人之美。在災難面前,君子與好人做著同樣的事,但在無災的日子里,君子更會尋找正面意義的形式享受,為此,君子要比好人似乎更高雅一些。然后,平老師批注說,好人就是普通青年嘛,君子看上去像個文藝青年,有那么一丟丟的矯情和一些不高也不低的格調。
老余的文風,我揣摩了很多年,但也只是到最近才有些許收獲,別人只以為他是感性大師,所以才文采風揚,我卻是另有發現。最早是在他十余年前評價趙本山時候的,那時老余已經暗暗觀察了老趙十幾年,一個大學教授觀察關注一個娛樂圈中的人物,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形態,不像現在,都他媽墮落了,文化圈和娛樂圈都各自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就關心誰跟誰睡。老余評價老趙當時說了四點:“1.宏觀的喜劇判斷能力;2.準確的角色心理塑造;3.成功的外部體態造型;4靈動的舞臺行為節奏。”不要小看這簡簡單單的四句話,這是迄今為止,從藝術評論上給予趙本山最精準的解讀,也是讓我為什么讓我琢磨多年的原因。所以要讓余秋雨這樣的大師來報道娛樂圈,才真的是一種享受。大家都感覺這個時代的是混蛋的,卻不知道原因在哪,其實就是因為文化人的缺位,導致了一切社會活動的庸俗化,蒙昧化,無趣化。
返回來還是說老余的文風,起碼在語言表達的技術路線上,我琢磨出,一定要用理性的語言準確的呈現被評論者的特質,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感性角度盲目渲染?,F在,老余說“成人之美”,就左手一口冰水,右手一口酒水,且看他是怎么說的:“成人之美”也是一項多方位的社會工程,只不過都是正面的,大體上也分為三種可能,一、使未成之美盡量完成;二、使未起之美開始起步;三、化非美為美,也就讓對方由污濁攀上堤岸。你看看,這么一解釋,這哪是我們理解的微弱的 “成人之美”,簡直就是大慈大悲無限光明能量的阿彌陀佛在普度眾生,讓每一件從善心出發的“成人之美”變得“高大上”起來,如果沒有老余這個高人指點,我們所理解的“成人之美”多么平庸和無趣。
接下來,老余說,一個人,究竟是成人之美還是成人之惡,這種極端性的是非選擇,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是非常細微的。例如,這邊在中傷一個無辜者,你知道真相而沉默,那就是成人之惡。閱讀至此,平某下劃線標出,并在旁筆記“沉默的好人,往往是邪惡的同盟”。美與惡都是瞬間的,也是形式不明的,不能教條呆板的去學習或者感同身受。但怎么去把握,老余在論語中繼續為我們找出答案,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文化正如孫中山先生指出的,習慣于把自己的理念通過很霸道的方式強加在別人頭上;而中國文化則認為,天倫大道藏在每個人的心底,只要將心比心就可以了。聽余大師這么一逼逼,古今中外之“成人之美”立見分曉。
前些時日,和本地文化界兩位前輩聊天,兩位先生加起來差不多130歲的樣子,讓我小心伺候,臨走送二位到電梯的時候,平某突然提出一個提問,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標準,肯定不是一個固定的格式,有房有車有存款?這不就是老余說的西方式的強加的霸道標準嘛,所以一定是中國式的,成功的感受也好,結果也好,認同也好,一定是藏在每個人的心底的,而別人最正確的理解,也一定是將心比心的,成人之美,就是將心比心,真心替對方著想,從言行上幫助別人。兩位老者點頭稱是。又有本地電視臺某制片人打電話泄憤不平,說某房產公司欺壓百姓,聚斂百姓錢財,背信棄義遲遲不開工建房,相關部門后臺撐腰,與開發商沆瀣一氣,連電視臺都被其利用背書,說這類事件,晉城地面已經發生不止四次。平老師耐心聽完,沒有太多情緒起伏,這全賴每月幾千塊的進口降壓藥支撐著場面,只是好言相勸這位朋友,媒體傳播正能量,主持社會正義,甚至去“成人之美”,也要“順勢而為,量力而行”,老王誓言反腐,靠的是絕對權力,作為一個被權力管制下的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能量先天是被限定的;又一個,和人斗法,得看清楚對方面目才行,這等無良奸商,人性盡喪,類同禽獸,你怎么和他斗?斗贏了,你比禽獸還禽獸;斗輸了,你是禽獸不如;就是打個平手,結果也不過和禽獸一樣。某人聽聞,氣出了一大半,心曠神怡掛電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