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
2、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 做題時先標出北南西東。)
3.、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它的一個指針永遠指向(南方),另一端永遠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識:
① 北斗星永遠在北方。
② 影子與太陽的方向相對。
③ 早上太陽在東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 小燕子春天從(南方飛向北方),秋天從(北飛向南方)
5、我國的無座名山,合成五岳,他們是中岳嵩山,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除法估算一般要根據除數的乘法口訣來估。
1. 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計算。
③ 應用題中如果有大約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2、被除數末尾有幾個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幾個0。(如:30÷5 = 6)
3、筆算除法:
*一位數除多位數: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夠看2位,不夠商一就商0,用0來占位。
*0不能當除數。(比如100÷0=0是(× )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0不能做除數,(4)0乘以任何數都得0.
口算要仔細。 估算:注意用上約等號“≈”。
筆算除法數位要對齊,有余數的除法,余數一定比除數小。余數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數,否則出錯。
被除數÷除數=商 驗算方法 商×除數=被除數
被除數÷除數=商……余數 驗算方法 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統 計
② 注意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的單位的不同,用折線表示起始格。
2、平均數:① 求平均數的方法:平均數 = 總數量÷總份數。
總數量 = 平均數 × 總份數 總份數 = 總數量÷ 平均數
總成績=平均分×科目
②(平均數)能比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3、在繪制統計圖時,先要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年 月 日
1、常用的時間單位有:(年、月、日)和(時、分、秒)。
2、每年有(12)個月,其中( 7 )個大月,分別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31天永不差);有 ( 4 )個小月,每個小月有30天分別是(四、六、九、十一 )月。
比如2011年,1994年,2008年,1996年就用年份的后面兩位數除以4 看看有沒有余數,如果有沒有余數就是閏年,有余數就是平年。11÷4=2……3(平年)94÷4=23……2(平年)8÷4=2(閏年)96÷4=24(閏年)
如果是整百年份的,比如1800年,1600年,2000年,1900年,就用年份的前面兩位數除以4 看看有沒有余數,如果有沒有余數就是閏年,有余數就是平年。
18÷4=4……2(平年) 16÷4=4(閏年) 20÷4=5(閏年) 19÷4=4……3(平年)
(4)一年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 上半年:1-6月 下半年:7-12月
一年有4個季度。 第一季度:1、2、3月 第二季度:4、5、6月
第三季度:7、8、9月 第四季度:10、11、12月
(5) 1周=7天 1日=24小時 1時=60分 1分=60秒 1時=3600秒
(7)普通計時法 與 24時計時法的互相轉換 (掌握方法,不能死記硬背)
在一日(天)里,鐘表上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所以,經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 今天的24︰00就是明天的0︰00。
普通計時法要加前綴,比如凌晨(0時到5時)、上午(6時到11時)、中午12時、下午(1時到6時)、晚上(7時到12時)。24時計時法不用加前綴,直接寫時間。在中午12時之前時間的寫法與普通計時法一樣(如:上午8時就是8時),在中午12時之后,要再加12個小時(如下午2時就是14時)。
4、① 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上半年有(181)天。
② 閏年:2月(29)天,全年(366)天,上半年有(182)天。 ③ 每年下半年都是(184)天。
6 、求有多少個星期?用(總天數÷7)。 → 如:52天 52÷7=7(個)……3(天)
平年多少個星期 365÷7=52(個).......1(天) 閏年多少個星期366÷7=52(個)。。2(天)
7、 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① 一般的公歷年份÷4,正好余數是0,就是閏年; 特殊的1900年是平年。
② 公歷年份是整百的÷400,余數是0,就是閏年。 。
8 、通常每4年里有( 1 )個閏年, ( 3 )個平年。
(如果說某個人不是每年都能過到生日,8歲過兩次生日,12歲過3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就是2月29日。)
9 、 計算經過的年份:就用20113-給的年份。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13年是64周年。(2013-1949=64)
10、各類節日及重要事件發生時間:
教師節(9月10日) 國慶節(10月1日) 建黨節7月1日(成立時間1921年7月日)
勞動節(5月1日)
11、時間單位的換算關系:
① 1小時 = 60分 ② 1分 = 60秒 ③ 1日=24小時 ④ 1周 = 7天
12、經過的天數的計算:
公式→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1
例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月 份 思 考
6 月 12日----30日 30—12+1=19天
7 月 31天 31天
8 月 1日-----17日 17天
( 合計:19+31+17=57天 )
(二)24時計時法:在一日里,鐘表上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所以,經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
1、1日=24時 → 24時也叫0時。
2、普通計時法 →化24時計時法 ( +12 )
24時計時法→ 化普通計時法 ( -12 )
3、計算經過時間時,一定把不同的計時法變成相同的計時法(統一單位)再計算。
4、時間與時刻的不同:時間是一段,時刻是一個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
1、兩位數乘兩位數積可能是(三 )位數,也可能是( 四 )位數。
2、驗算: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
3、口算:15×200= ?( 方法: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在乘積的末尾添0,注意添幾個0。)
4、有大約字樣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問 夠不夠,能不能 等的題,都要三大步:①計算、②比較、③答題。→ 別忘了比較這一步。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面積
1、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3、 背熟公式。
長方形的周長= (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 = 長×寬
長 = 周長÷2-寬 長 = 面積÷寬
寬 = 周長÷2-長 寬 = 面積 ÷長
正方形的周長 = 邊長×4 正方形的面積 = 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邊長 = 周長÷4 正方形的邊長 = 面積÷邊長
4、 背 熟 :
(1)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反過來也要會說。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厘米。)
(2)邊長 (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3)邊長 (1米 )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4)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
5、①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 測量土地時常常用到較大的面積單位有:(公頃)、(平方千米)。
“ 公頃 ”→ 測量菜地面積、果園面積 和 “ 平方千米 ”→ 測量城市土地面積
③ 相鄰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10 )。
④ 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100 )。
6 、面積單位換算:
① 進率100: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 = 100 公頃
② 進率10000:
1公頃 = 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
③ 進率1000000:
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
7、 注 意:
(1)面積相等的兩個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周長相等的兩個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2)大單位換算小單位(乘它們之間的進率) 小單位換算大單位(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
(3)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單位不同,無法比較。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小數的初步認識
(1)小數能用分數代替。
(2)十分之幾可以轉換為一位小數。
(3)百分之幾可以轉換為兩位小數。
(4)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看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時,小數點后面的數字一個一個的比下去。如果沒有數字就用0占位。 計算小數加、減法,先把小數點的位置對齊,再按整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得數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對齊。
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解決問題
基本上都是兩步計算。找清楚數量關系,再選擇合適的方法(加、減、乘、除)去解決。
1個來回是2趟。
問題中出現“分別”、“各”等詞,要注意問題有兩個,要解決兩個問題,寫兩個答。
比較名次,跳高和跳遠,數越大越好。而時間,數越小越好。(時間用得越少越快,名次越高。)
看過“三年級下冊數學重點內容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