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3篇
好的數學教案可以使學生掌握常規解題思路,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3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3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一
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前已經學習掌握了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的計算方法,有了進行混合運算的基礎。所以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應當力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自然地得出其運算順序、掌握運算規律。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掌握兩個積(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會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3.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溝通.
教師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說出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分組計算,看哪組算得又對又快.
學生獨立計算,然后訂正.
二、創設情境.
問:同學們都去過商店買東西吧,要算一算買來的東西共花多少錢用什么方法計算?
師: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買兩樣東西,請你們幫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錢?
出示動畫“混合運算”,問:看圖誰能先說說我要買些什么,然后列個算式表示要花的錢數?
學生匯報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領悟算理.
1.嘗試計算:16×4+6×3
(1)學生獨立試算,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討論,交流算法.
(3)學生匯報,研究算法.(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較異同,總結算法.
分析比較以上兩種計算方法,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算法:求兩個乘積的和,要先算出兩個積后才能相加,所以加號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脫式運算,這樣會更簡便.
2.改變例題,學習例2.
(1)將例1 16×4+6×3變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學生獨立選做,可任選一題,也可全做.
(3)匯報交流計算方法.
3.歸納推理,總結規律.
討論:觀察比較,例題中的4道題,你發現了什么?
總結:通過比較,我們知道,求兩個乘積的和(或差),求兩個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積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題,都要先算出積,或商,兩個乘法可以同時脫式,兩個除法也可以同時脫式,一乘一除.
4.初步練習,深化提高.
計算:588÷7-29×2=?并思考發現了什么.
三、應用方法,強化知識.
1.計算下面各題.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強買3支鉛筆,2本寫字本.看圖算出買鉛筆和寫字本各用了多少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四、質疑,全課總結.
3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二
本課最主要的教學難點就是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1前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學生都可以用手來比劃,也可以用眼睛去目測,而1千米的長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劃,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測,只有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感受,我在課前設計時,考慮到了兩個方面:一是要結合學生課前走環形跑道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二是要結合生活中比較熟悉的路段來感受1千米的概念,于是,我帶著學生沿著操場的跑到走了一圈,課上還結合教材內容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千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
3.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千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熟練地進行千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間地換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思,溝通舊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進率.
教師依次點擊鼠標出示: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車員.(開火車回答出每節車廂上的題目,其余學生判斷,正確就發出火車鳴叫的聲音“嗚——”)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1.
(1)出示:3千米=米 6千米=米(任選1題試做)
(2)自主探索,匯報交流.
提問:括號里應填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先獨立探索,再小組討論、匯報.
說明:如3千米=米,因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個1千米,就是3個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歸納總結、概括算法.
提問:通過剛才的討論,你發現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明確:因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幾千米就是幾個1000米就是“幾千”米
板書: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練習.
仿照例題,學生互相出題考一考.并說明思考過程.
2.學習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 4000米=米(任選1題試做)
師問:括號里應填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先獨立探索,再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匯報.
說明:5000米=千米,因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個1000米,就是5個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與此同理.
(3)總結算法.
問:通過例2的學習,你又有什么收獲?
明確:因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幾個1000米就是幾千米就是幾“千米”.
板書: 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填空.
2.看誰填的又對有快!
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圖:表示兩條鐵路的長度.
看圖計算: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廣州千米
4.園林工人要在一條路旁植樹,每5米劃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劃分多少段?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同學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板書課題)
五、課堂作業 .
1.口算下面各題.
40×960×37×4+3 840÷4
6×8+7 350+80 12×4 230×3
22×48×9+4 500×7720÷9
2.4噸=千克 2000千克=噸
3千克=克 8000克=千克
3.小組討論.
園林工人要一條長1千米的小路兩旁植樹,每5米種一棵,算一算,路兩邊一共種多少棵樹?
3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三
本教案重點在于使學生掌握常規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變化題目,學生能根據題目特點想出不同的解法.通過一題多解加深對復雜歸一應用題的認識,并且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認識的結構特點,能正確地分析的數量關系,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答規律;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
2.培養學生學會有條理有根據的進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興趣;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審題、動腦分析、仔細檢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線段圖的畫法及檢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引入.
(課前,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調查各自所用的學習用品的價錢)
1.教師:我想買些學習用品做獎品,但是不知道哪種好,價錢又合適.正好同學們做了調查,誰愿意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如:這種鋼筆很好用,每支8元.
師問:我要賣6支,需要多少錢?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數量關系?
列式:8×6=48(元)單價×數量=總價
2.教師:剛才我看到××的鉛筆很好看,他告訴我買這3支鉛筆共花了4元5角,我想買這樣的10支,要花多少錢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則問:要想知道10支這樣的鉛筆要花多少錢,就要先求出什么?(單價)
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單價?(總價 ÷ 數量 = 單價)
3.教師導入 :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討論,學習新知.
1.出示例3:學校買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買5個要用多少元?
(1)請學生自由出聲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小組討論:嘗試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并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
(3)教師提問:“照這樣計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題目的意思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組匯報,全班重點圍繞“線段圖的畫法”、“照這樣計算”的含義展開討論:
“照這樣計算”即按照3個書架是75元這樣的單價去計算5個書架的價錢.每個書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剛才的思路解題.
a.每個書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買5個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師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訂正:75÷3×5
教師提問:這道題怎樣檢驗?請檢驗這道題.
教師指名完整地說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第三個條件改為“ 6個、9個、 12個”,問題不變,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樣列式?為什么?
2.將第三個條件改為“200元”,問題改為“可以買多少個書架?”成為例4.
出示例4: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 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讓學生獨立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重點討論:線段圖應該怎樣改?這道題要先求什么?
③學生獨立解題. a.每個書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200÷25=8(個)
④共同討論:怎樣列綜合算式?為什么要給75+3加上小括號?
200 ÷(75 ÷ 3)
⑤教師提問:這道題怎樣檢驗?
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什么?改為“400元”、“800元”、“1000元”,問題不變,應該怎樣列式?
3.請同學們自己試做下面兩道題.
①一輛汽車2小時行70千米.照這樣計算,7小時行多少千米?
②一臺磨面機5小時磨小麥250千克.照這樣計算,磨1750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
訂正:
①a.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時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時磨小麥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
1750 ÷ 50 = 35(時) 1750 ÷(250 ÷ 5)
請學生分別說說各題的解題思路是什么?
教師提問:比較例3、例4和試做(3),每兩道題之間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題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相同(給出了總數量和份數),都有“照這樣計算”的語句,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從解題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單位數量(即每份數是多少、單價、速度等),教師點題,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思維.
1.獨立分析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綜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24頁.照這樣計算,7天可以看多少頁?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24頁.照這樣計算,全書128頁,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確的算式后面畫“√”,并說出為什么.
①小明5分鐘走300米,照這樣的速度,他家離學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鐘?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鐘走300米,照這樣的速度,他從家到學校要走 15分鐘,他家離學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應用題.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這樣計算,1600千克大米夠吃幾天?
四、課堂小結,質疑問難.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應用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先求出一份數是多少)解題的思路是什么?解題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同學們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 .
1.三年級同學在校辦工廠勞動,5個同學糊了35個紙盒.照這樣計算,12個同學一共可以糊多少個紙盒?
2.三年級同學在校辦工廠勞動,5個同學糊了35個紙盒.照這樣計算,要糊154個紙盒需要多少個同學?